宛若卿点点头:“也有道理,所以瑞阳嫁还是不嫁,似乎并没有什么大作用,却有可能毁了她一生。”
裴澧夜点头:“南越国君的儿子年纪应该和东陵皇后差不多大,这辈分要怎么排,好像都可以当她爹了吧?”
“我答应过瑞阳,如果她有难,我一定会帮她,为今之计,大概只能让何伯他们将她送来西凉了。”
裴澧夜想了想:“给缨络公主做个伴也好。”
说到缨络,宛若卿有些头疼:“这丫头二十多岁了,还没个正行,整日只知道找两个大男人开心,心性都还没定。”
“估计难以抉择吧。”裴澧夜笑起来,“你这个当嫂子,也不好乱Сhā手。”
宛若卿叹口气:“我也有快八年时间没见瑞阳了,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当初我走的时候,她才不过七岁。”
“接来你就知道了。”裴澧夜拍拍她的肩,“放心吧,这事我会办妥的!”
宛若卿冲着点点头,给他一个微笑。
一年多以来,他们的相处模式就是这样,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不需要说,只需一个眼神,一个手势。
在越来越默契的配合之中,宛若卿隐隐有些害怕。
她正视了自己的心,所以又特别害怕失去它。
对阿图的思念每晚都会袭来,即使在对裴澧夜感情的摇摆之中,并没有淡去,只越来越浓。
裴澧夜说过,要接受他,并不要求她能忘记赫连图。
那是她生命的一部分,早已不可能割舍。
一个月以后,瑞阳被接到了军营医帐。
八年时间,让她从一个小女孩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小美人儿,颇有几分宛若晴当年的风采。
“还真是漂亮。”宛若卿回营以后叹息一声,忍不住照了照镜子。
“你更漂亮。”裴澧夜见此情景忍不住笑了起来,“巧笑倩兮,顾盼神飞。”
宛若卿瞪他一眼:“你越来越没正经了,敢调戏太后?”
裴澧夜愣了一下,想了想,依旧笑道:“太后娘娘今年才二十五岁,身边确实需要一个时时可以随意调戏娘娘的人。”
宛若卿愣了一下,裴澧夜到西凉已经两年多了,从最初愤恨到谅解,一路走来,现在比知心朋友更亲密的关系,似乎有差一层窗户纸。
只是,这一步,宛若卿始终不敢跨出去,她怕跨出去了,便会万劫不复。
“你先出去吧,我休息一下。”不让他有继续往下说的机会,她直接下了逐客令。
裴澧夜叹了口气,往外行去。
这么久以来,她都不给他往下述说的机会。
——【郁闷裴澧夜的分界线】——
瑞阳的亲事被破坏了,端木无垢失去了最后的王牌,情急之下居然禅位给儿子,自己当太上皇去了。
“我一直只以为他是个不负责任的丈夫,没想到还是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和皇帝。”宛若卿接到情报的时候叹息起来,“利用不成女儿就把难题丢给儿子,真没见过这种一国之君。”
裴澧夜笑道:“新帝是端木无垢早年和宫女私通生下的,二十年都不得宠,现在忽然当了皇帝,肯定心怀愤恨。”
“有太上皇在,事实上,掌权还是端木无垢,只是如果我们攻破上京,可能会先找新帝算账,毕竟他才是皇帝。”
“这种当爹的真是世所罕见。”裴澧夜摇头。
宛若卿笑道:“我们就快攻到上京了,他自然着急。”
“是啊,两年了,总算是到上京了。”裴澧夜叹息一声,“应该很快一切都会结束了。”
“我想御儿了。”宛若卿靠在门口,都两年多没见了,御儿七岁了,此刻应该正是最顽皮的时候,不知道赫连珏和景娜能不能搞定他呢。听说沈青青现在已经和他玩闹成一团了,她是小孩子性情,古灵精怪,估计连赫连珏都对她没辙。他那一套当皇帝必须不能有童年的理论对她肯定没有效果。
想到这里,宛若卿忍不住笑了起来,其实有沈青青留在宫里也挺好的,至少不会让御儿变成只会当皇帝的木偶。
“我也挺想他的。”裴澧夜脱口而出。
宛若卿忽地变了脸色:“裴澧夜,你发誓,你永远不会告诉御儿他的身世!”
裴澧夜愣了下,随即脸色渐渐凝重起来:“你……什么意思?”
“字面上的意思!”
裴澧夜皱了一下眉头,随即咬了一下唇:“臣告退!”说着,转身就走。
“裴澧夜,你站住,你什么意思?”宛若卿叫了起来。
裴澧夜停了脚步:“字面上的意思!”
宛若卿深吸口气:“你想和御儿相认?”
“我从来没说过。”
“他是君,你是臣,你们永远都不可以相认!”
裴澧夜猛地转身,看着她:“宛若卿,你说什么我都能忍,这两年你对我若即若离,你以为我不知道其实你想利用我为你攻打东陵?我爱你,我可以忍,可你让我永远不不要认御儿,永远都不要认自己的轻声儿子,这对是不是太残忍了?”
宛若卿一把捂住他的嘴:“你轻点,你怕人听不见吗?”
裴澧夜狠狠甩开她的手:“怎么,你也会害怕吗?”
“你……你威胁我?”宛若卿瞪着他,有些不可思议地看着他,“你觉得我做这一切都是在利用你?”
“不是吗?”裴澧夜沉着脸看着她,“这几年我为你打了多少胜仗,可你什么时候让我对着你说过一句完整的心里话?”
宛若卿有些怔忪地看着眼前的男人,忽然感觉和以前一样,还是看不清楚他。
而就在此刻,裴澧夜忽地一把抓住她的手臂,将她整个人往自己身前一带,用唇狠狠封住她的唇。
这是掠夺性的吻,在宛若卿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他的舌尖已经撬开她的贝齿攻城略地。
宛若卿猛地一惊,推开他,怒道:“裴澧夜,你太过分了!”
“总也比不上你不让我们父子相认来得过分!”裴澧夜的眼睛眯起来,眼神有些危险。
宛若卿沉默,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似乎是她不通人情,可是:“你可有想过,御儿若是知道真相,他会承受不了的。”
“所以我会在他长大以后告诉他。”裴澧夜的脸色坚定。
宛若卿瞪着他:“你能不能为他想想?”
“那谁又能为我想想?”裴澧夜冷笑一身,“儿子女人,我总得得到一个。”
宛若卿抿一下嘴:“你在逼我!”
“是!”
“我想想。”
“好,我等你!”
裴澧夜走出营帐,又忍不住回头看了中军帐一眼,缓缓叹了口气。
不是他想这么做,只是不这么逼一下的话,他们之间有可能这一辈子都只能想相敬如宾了。
这不是他想要的,如果她对他当真是一点感觉都没有也就罢了,可他分明能感觉到她的心也在动摇。
总是要有人走出这一步的,如果他们之间必须要有一个恶人的话,那么,这个恶人就让他来做吧。
他们之间,必须要有一个契机才可以迈进那一大步,这一点,他清楚,其实宛若卿也是清楚的,只是他们谁都没有说破。
战事三年满的那一日,西凉军兵分两路,从东南两侧进攻上京城,战争打了两个多月,终于在四月攻破东陵京城上京,掳端木无垢父子和东陵宫中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至此,东陵宣告灭亡。
端木无垢之子钦宗皇帝据说是哭着登基的,登基没几个月就亡国,这也算是史无前例了。
端木无垢往北逃窜了一段日子,最后还是被西凉军俘虏。
宛若卿选了一个东陵大臣为傀儡皇帝,便和裴澧夜凯旋归朝。
三年多时间未见御儿,她真是有些想他了。
鹦哥带着他来见她,主仆二人拥抱在一起,竟流下泪来。
“傻丫头,别哭了。”宛若卿抹干她的眼泪,“我这不好好地回来了?”
“娘娘太过分,不让奴婢去前线陪伴娘娘,可知奴婢在宫中度日如年?”鹦哥忍不住出口埋怨。
宛若卿叹道:“我已经失去一个丫头,若是再没了你,我拿什么陪给韩琦呢?”
御儿拉着宛若卿的手,已经像个小大人,伸手指着宛若卿身后问:“母后,这是何人?”
宛若卿转头,却见裴澧夜站在她身后,忍不住心中一惊:“他是……”
“御儿!”裴澧夜上前,拉住御儿的手。
宛若卿赶紧拦住:“裴大人,我还有事要找你谈。”
裴澧夜笑起来:“是,臣遵命!”
宛若卿和裴澧夜离去,御儿看着他们两个离开的背影忽地叹了口气。
“皇上为何叹气?”鹦哥问御儿。
御儿正色道:“母后不让我知道的事情,我永远会装做不知道。”
鹦哥有些听不明白,御儿却笑了起来:“鹦哥姑姑,陪我去玩吧。”刚才那成熟的神情好似昙花一现,早已经不见踪影。
三年后,西凉国君十一岁,改国号为大宛,赫连御便是圣宗皇帝,母后萧氏为承天太后。
史载,大宛国丞相裴澧夜,本败国之君,于萧太后旧识,故得重用,太宗皇帝以“亚父”称之,甚敬之。
忠心辅佐承天太后与辽圣宗,政绩卓著。
野史记载,圣宗帝容貌酷似丞相裴澧夜,大宛建国之后,裴澧夜就无所避讳不间断地出入于萧燕燕的帐幕之中,以夫妻之礼待之,出则同车,入则共帐,就连接见外国使臣的时候都不避忌。
大宛国内对此虽有议论,道裴澧夜“非我族类”,然太后并不为所动,朝中久便不再议论。
大宛建国三十年,承天太后病逝,与景帝赫连图合葬于西凉皇陵。
三年后,丞相裴澧夜过世,葬于裴家陵园,翌年,有盗墓者入裴氏陵园盗墓,只发现棺木之中只有衣冠而已,裴澧夜之墓竟只是衣冠冢,尸首不见所踪。
【后记】
二十一世纪,国安局总部,一名女子从实验室的病床上缓缓睁开眼睛。
“哎呀,终于醒了!”有人叫起来,“一号,你终于醒了!”
一号?
好熟悉的名字,似乎有千百年都未曾听到过了。
眼前很快出现一张熟悉的脸,床上的女子眨了眨眼睛,忍不住问道:“秦王?”
“你傻了,我是珏啊。”男子笑起来,“我多怕那一枪真的打死了你,还好你没事,不然我会内疚一辈子的。”
一枪打死?
记忆慢慢回笼,那黑夜中的一枪?
床上的女子一下跳了起来,对着珏就是一拳:“你杀了我?”
“你还活着!”有人拉住她,“周围都是炸弹,你的身份已经暴露,他为了顺利进去卧底,只能假装杀死你,他的枪法很好,不然现在你们两个都是尸体。”
一号皱了一下眉头,原来是这样?
珏并没有背叛她吗?
“你醒了就好,有些事情我慢慢跟你解释。”珏过来拉住她的手。
一号皱了一下眉头,这是她未婚夫,要嫁的男人吗?
不是,爱一个人的感觉不是这样的。
那是长长的一个梦,梦中,她深爱过两个男子,都不是像眼前这个男人一样。
她起身,脑子还是有些混沌:“我要出去!”
“我扶你!”珏扶着她下地,这里的医疗水平很高,她受伤久未下床,竟并没有肌肉萎缩,不知道用了什么特殊药物。
“你刚醒,还不能乱动!”眼前走来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年轻医生,宛若卿睁大眼睛看着他的脸,忽然感觉置身花园之中满园的花儿都开了,一朵不剩。
脑子渐渐清醒起来,眼泪流了下来,她猛地甩开珏的手,冲过去抓住那医生的手叫道:“阿图!”
梦中的男子说:帮我好好治理西凉,我们总还有见面的一天的!
阿图,我们又见面了!
【全剧终】
ps:废话几句,有些没交代清楚的细节在番外里面,休息几天来写。
古代小裴,现代阿图,我想着这样开放式的结局可能会完美一些,不知道在大家心中够不够完美,如果不够,我也没办法了,我尽力了。
正文 本文历史参考资料人物对照大全(看完全文再看)
【宛若卿——大辽太后萧燕燕】
【前面的我参照《美人心计》那种做法虚构了女主的过去,一直到认萧莫生为父开始,就是彻底是萧燕燕的历史了。】
辽朝皇室耶律氏和萧氏世为婚姻,皇后多为萧氏。我们一般说的萧太后,是辽景宗耶律贤的妻子萧燕燕。萧燕燕名萧绰,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萧燕燕的形象对人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她就是《杨家将》里面杀伐决断的萧太后。不过历史上的萧太后却不像小说所描写的那样是率领虎狼之师与北宋大战燕云十六州的母夜叉,而是一个清正贤良、深明大义,为辽朝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女功臣。
辽景宗继位时,面对混乱的局面,的确想励精图治,大干一番事业,但自幼身体一直不好,军国大事除了依靠蕃汉大臣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她的皇后萧绰(萧燕燕)。他曾对大臣说:在书写皇后的言论时也应称“朕”或“予”,这可作为一条法令。这说明萧燕燕可代行皇帝职权。
乾亨四年(982)九月,辽景宗驾崩,辽圣宗即位,萧燕燕被尊为皇太后,摄政。当时萧燕燕才三十岁,圣宗才十二岁,在大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的辅佐下。太后和圣宗的地位才得以巩固下来。
【这里我改了,因为十二年实在太长,我怕情节不够紧凑,所以改成了五年,圣宗四岁】
统和元年(983)年六月,辽圣宗率群臣给萧燕燕上尊号为“承天皇太后”。萧燕燕以承天皇太后的身份总摄军国大政,就此便开始了辽代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后摄政”时期。
萧燕燕年轻时曾许配给汉臣韩德让,但还没有来得及结婚,就被皇帝选为妃子。辽景宗死后,萧燕燕看中韩德让的政治与军事才能,于是决定改嫁给韩德让。当时契丹族的风俗是允许的。她私自对韩德让说:“我曾经许嫁于你,愿谐旧好。国王也就是你的儿子。”萧燕燕又秘密派人鸩杀韩德让的妻子李氏。从此之后,韩德让就无所避讳不间断地出入于萧燕燕的帐幕之中,过着事实上的夫妻生活。辽圣宗对韩德让也以父事之。韩德让忠心辅佐承天太后与辽圣宗,政绩卓著。
【这里其实看出来,裴澧夜的原型就是韩德让,这个人,我进行了一些改编,只为情节更好看一些,毕竟我们写的是架空不是?】
萧燕燕在摄政期间,励精图治,选用汉人,开科取士,消除蕃汉不平等待遇,劝农桑,薄赋徭,内政修明,军备严整,纲纪确立,上下和睦,与宋讲和,坐收岁币之力,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使辽朝达到鼎盛时期。
统和二十四年(1006)十月,辽圣宗率群臣给萧燕燕上尊号为“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法道洪仁圣武开统承天皇太后”。统合二十七年十一月,萧燕燕把权力交给辽圣宗,不再摄政。同年十二月,萧燕燕因病崩于行宫,享年五十七岁。
【文中,宛若卿也是50多岁过世的】
萧太后的军事阅历十分丰富,《辽史》的编纂者认为“澶渊之役”是她军事生涯中最光彩的一页。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南十县为名,萧太后和辽圣宗发兵南下。辽军避实击虚,绕过宋军固守的城邑,长驱直进。十一月,破德清军(近河南清丰)、通利军(今河南浚县),抵达黄河之滨的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一时北宋帝国朝野震动。有的大臣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有的大臣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丞相寇准则力请宋真宗亲征。在寇准一再催促下,宋真宗亲自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军士气为之一振。于是出现两军对峙的局面。最终双方合议休战,宋王朝每年向辽输绢20万匹,银10万两。
萧太后能够“亲御戎车,指麾三军”,率领数十万大军攻城野战,是历史上少见的女中豪杰。
【萧莫生的原型是萧绰的父亲萧思温】
萧绰的父亲萧思温,是“断腕太后”述律平的族侄,萧绰的母亲则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儿燕国公主耶律吕不古,算起来,这对皇族夫妇之间差了一辈,燕国公主原本是丈夫的表外甥女。据说,萧绰的小名“燕燕”,就是来源于母亲的封号。而当时的北宋王朝则称她为“雅雅克”。
萧绰的父亲萧思温饱读书史,却是一位名不符实的军人。他长期担任南京留守的重任,却从来没有在后周那里靠自己的本事打过一场胜仗。唯一的一次“大胜”,其实只不过是后周世宗柴荣在战事中途重病退兵,他拣了个现成便宜而已。
但是由于他是皇家贵戚,这场“胜利”仍然给他长了不少脸面,不久后竟被召回京城,做了侍中,成了辽穆宗的左右亲信。
萧思温参掌国政的水平,和他带兵打仗的水平差相仿佛,士大夫们都对这位只会甩儒生派头的公子哥没啥好感,认为这样的人治理国家,真是完蛋糟糕。但正因为萧思温成为皇帝亲信,才有了后来的辽景宗、才使得萧绰登上了历史舞台。
【赫连图父亲穆帝的原型,是辽穆宗】
辽穆宗嗜酒如命、性格残暴,常常为一些小事就将大臣、近侍、奴仆随意砍杀。辽应历十九年(公元969)二月,辽穆宗带着萧思温等亲信大臣前往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岗根苏木境)打猎。就在这里的一个夜晚,喝醉酒的辽穆宗终于遭到不堪虐待的侍役们的报复,被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及厨子辛古等六人刺杀。
照理来说,皇帝被刺,随侍的重臣首先就要追捕弑君凶犯,但是随侍在穆宗身边的萧思温所想的头等大事却是另一桩:辽穆宗没有子嗣,谁来继位?耶律氏中有资格问津帝位的人不在少数,萧思温则想到了与自己来往甚密的耶律贤——辽世宗耶律阮的次子。他决定做一次大大的政治投机,一面封锁消息,一面连夜报讯给耶律贤。
耶律贤闻讯,立即率亲信飞龙使女里、南院柩密使高勋等人,带着千名铁甲骑兵奔赴黑山,抵达时,正是穆宗遇刺的次日黎明。
他立刻就在穆宗的灵柩前行了即位之礼,当上了辽国的景宗皇帝。由于失去了先机,齐王罨撒葛、宋王喜隐等人只能对着皇位干生气了。——在皇族们尔虞我诈的夺位之争中,追查刺杀穆宗的凶手下落倒成了不要紧的事情,他们直到五年后才被抓住。
【赫连图的原型,则是辽景宗了。】
【景帝从小体弱多病,而且不是和本文中是穆帝亲生儿子,而是辽世宗的儿子,辽世宗是被穆帝杀死的,他当时才四岁。】
【我将文中改成穆帝亲子,他的母亲是被耶律皇后杀死,主要是本文人物已经很多,再牵扯这么多我怕大家会有点分不清楚有点烦,所以将人物缩水了】
景宗耶律贤(948——982),字贤宇,契丹名明扆,世宗皇帝第二子,母曰怀节皇后萧氏。世宗被害时,年仅四岁。由穆宗抚养成|人。应历十九年(公元969年),穆宗被害,群臣劝进,即皇帝位,改元保宁。在位初年,支持北汉抵御宋军。宋灭北汉后,于乾亨二年(980年)至南京(今北京市)。领兵亲征,败宋军于瓦桥关东。乾亨四年(982年)九月,病卒于云州(今山西大同)。卒年三十五岁,在位十三年。统和元年(983年)二月,圣宗葬景宗皇帝于医巫闾山,以迂幸朗、掌饮伶人挞鲁为殉。庙号景宗,陵曰乾陵。以陵设州,以奉乾陵。《辽史》记载,乾亨二年(980年)五月,“雷火乾陵松”是时景宗未殂,说明乾陵是在景宗在世时就开始修建的。
辽穆宗对反对派的镇.压虽然很多,但耶律贤的谋划比其他人都很隐秘,在辽的政权内部也形成了一股较大的势力。当初父亲辽世宗被害时,耶律贤仅仅四岁,在穆宗统治时他逐渐长大,周围也有了一批拥戴的文武大臣。
在辽穆宗终于恶有恶报地被侍从杀死后,969年(应历十九年)的二月,在契丹和汉族大臣们的拥戴下,耶律贤继承帝位,改年号为保宁,耶律贤就是辽景宗。从景宗开始,辽的帝位一直就在耶律倍一支中传到了辽末。这和辽后来完成封建化,建立嫡长子继承制有着直接的关系。
景宗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为后来圣宗时的全盛奠定了基础。所以历史上称为“景宗中兴”,内部政治稳定,农牧业兴旺,对宋的战争基本上占了上风。
【文中几场战役,其中北齐=北汉,可参考北宋灭北汉之战,高粱河之战,满城大战,瓦桥关之战等几次著名战役】
辽景宗耶律贤是辽世宗耶律阮的次子。公元951年九月四日傍晚,耶律阮在率军出征后周途中,于归化(今河北宣化)祥古山遇刺,和两位皇后一起被亲信大臣耶律察割所杀。当时耶律贤只有三岁,幸亏御厨尚食刘解里见机得快,将他包在毡布中藏进柴草堆,方才逃过一劫。只是虽然逃得性命,却留下了病根,而且久治不愈,即位为帝后,又患上了风疾,身体非常虚弱,连马鞍子都骑不住,更别提处理军国大政。因此,他逐渐开始倚靠皇后萧绰处理政务。不用说,萧思温做为国丈,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阿图的蛊毒我也是从这里得到灵感启发的】
【好吧,其实萧燕燕为景宗生下了四子三女共计七个孩子,我给扼杀了,我罪过……】
保宁八年(公元976)二月,辽景宗传谕史馆学士——此后凡记录皇后之言,“亦称‘联’暨‘予’”,并“著为定式”。
这就是说,景宗将妻子的地位升到与自己等同的程度,并且将此著入法令,使得萧绰实际上成为大辽国的女皇。
【不得不说,历史上的景宗皇帝也是难得一见的好男人一枚,在那个时代,男女平等几乎等同于做梦,虽然辽国比汉族开放,但是这也是难能一见的现象,不忍心写坏他啊,所以把他写得很好,于是小裴和阿图之争就开始白热化了,我继续面壁。】
乾亨四年(982)九月,35岁的辽景宗在出猎途中,病卒于云州(山西大同)焦山行宫。临终之时他留下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这道遗诏无可争辩地将辽国交到了时年仅29岁的皇后萧绰手里。
这时的萧绰虽然已经在事实上治理了辽国13年,但是饱读书史的她非常了解辽国从前历次改朝换代的惊险过程,面对自己年仅12岁的长子隆绪,摄理国政的她首先想到的是主少国疑,宗室亲王势力雄厚,局势易变。这位新寡的太后在干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面前流着眼泪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
皇帝对大臣流泪很有作用,而假如是一位女皇,那她的眼泪就更有作用。看见一向成稳老练的萧绰居然也有孤立无援的小女人模样,几位重臣一时都似乎忘了面前是一位执掌国事十余年的太后,一个个英雄气壮,都上前安慰并发下重誓说:“信任臣等,何虑之有!”
【这段我几乎差不多一样地用了,真心觉得这位太后能屈能伸,值得一写】
于是,萧绰顺利地完全了景宗去世后的朝政布局:战功赫赫的于越耶律休哥为南京留守,总管南面军事,加强边防;娶了萧绰侄女的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管理内政事务尤其是严管贵族;与此同时,采纳南院枢密使韩德让的建议,对宗室亲王颁布命令:“诸王归第,不得私相燕会”,分隔开后再各个击破,使他们失去兵权,解决了内部夺位的一大隐忧。
【这里的耶律休哥,我让卿假冒了,咱不能让人抢了咱们女主的风头不是?】
解决了后顾之忧的萧绰,开始以“皇太后”的身份放手治理国家。虽然这时的辽帝是她的儿子耶律隆绪,但是与她的丈夫辽景宗在位期间一样,萧绰才是真正的最高统治者。多年的历练早已使她对驾驭臣下的帝王之术操控自如。虽然宗室们仍然有些不轨之心,但朝中各族臣工都对这位年轻太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兼习知军政”的才能钦佩得五体投地,萧绰因此而达到治下臣工“多得其死力”的忠心。
在萧绰的亲信重臣里,有一个特殊的人物,他就是汉族官员韩德让。
【韩德让这个人,我改动比较大,毕竟是架空小说,从幽云十六州得到的启发,让御世堡变成了御世国,而裴澧夜成了一国之君】
【事实上,韩德让原本是皇后的奴隶,是辽从宋掳掠来的俘虏后代,因为聪明,成为辽国丞相。但是文中我改成了阶下囚,其实和奴隶也差不多,只是可以把女主的感情写得更精彩一些】
韩德让比萧绰大13岁,据传,他本来自幼与萧绰订有婚约,只是由于景宗即位为帝萧绰奉命入宫,姻缘才中途中止。
不知道是不是有这个原因在内,萧绰在以皇后身份执掌朝政的景宗时期,就已经对韩氏家族格外优遇。乾亨元年(公元979),韩匡嗣在伐宋之时大败逃奔,触犯军令,原本是必死之罪,却得到了皇后萧绰的全力营救,最后只是杖责免官了事。而且不久就又重新起用并升官。
韩匡嗣共有九个儿子,除了老八早死以外,其它的儿子全都当上了辽国的显贵高官,而韩德让尤其以则在辽景宗时期一直做到南院枢密使,以其“厚重有智略,明治体”而在朝堂内外享有盛誉。【我面壁,我让小裴断子绝孙了,TT】
据说,在景宗去世后不久,萧绰就对韩德让吐露了多年的情意:“我从前曾与你有过婚约,现在皇上去世,愿与你重谐旧好,再叙前缘。现在我儿子当了皇帝,他也就等于是你的儿子,愿你好生照看!”韩德让再想不到当年的那个小女孩经过这许多年,已做上了太后,身边要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却仍然对自己旧情缱绻,实在是感动莫名。从此他更对萧绰忠心耿耿,而萧绰对他更是完全地信任,让他总领禁军,负责京师宿卫。
此后,韩德让出入宫帐,与萧绰情同夫妻。他们之间愈燃愈旺的旧情,并没有瞒着任何人。他们出则同车,入则共帐,就连接见外国使臣的时候都不避忌。
也许是因了韩德让的原因,萧绰对辽国的制度和风俗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改革包括奖励农耕、倡导廉洁、治理冤狱、解放部分奴隶、重组部族……不但将辽国从奴隶制国家进一步向封建制转化,而更重要的是改进了契丹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
【一直觉得这段描写有点丑化两人关系的嫌疑,带着对寡妇再嫁的不屑】
当然,对于萧绰的私生活,契丹贵族内部也不是没有意见的。韩德让毕竟是一个汉族人,如今不但位高权重,还俨然成了太后的后夫、皇帝的继父,契丹贵族议论纷纷,有些人更以韩德让“非我族类”为由,坚决反对太后对他的宠信,甚至于散布一些韩德让不忠于太后和辽国的流言蜚语。——这样看起来,他们倒并不反对太后再嫁,只是无法接受太后所爱的居然是一个汉人,这可真是令契丹的帅哥才子们气不打一处来。而萧绰面对所有的挑拨和挑衅,都不为所动,仍然对韩德让始终如一。众人议论归议论,看太后如此坚持,也就在不了了之了。
【宛若卿的父亲宛诚如的原型是北宋著名的奸臣潘仁美,据悉,历史上并没有潘仁美这号人物,只有潘美】
潘美(925~991)中国宋朝名将。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行伍出身,官至宣徽北院使。参与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称帝。宋朝建立后,屡立战功。开宝三年(970年),以行营诸军都部署率军攻南汉。九月,围贺州(今广西贺县东南)。他佯退设伏,大败南汉援军万余,克贺州。继而转兵攻韶州(今广东韶关),击败南汉军主力10余万。四年二月,与南汉军6万对峙于广州城西。潘美派人于夜间烧南汉军营栅,率军乘火势进攻,大胜。不到半年,攻灭南汉。七年,以州道行营都监率兵与都部署曹彬攻南唐。八年正月,宋军进至秦淮河,船只未具,他率部抢渡,大军随之而过,击败江宁(今南京)城下的10万南唐军。雍熙三年(986),宋辽岐沟关之战中,潘美任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率军连下寰、朔、云、应等州(约在今山西雁北地区)。七月,辽军主力反击宋西路军。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阳方口陈家沟)一战,潘美与监军王侁未接受杨业的作战方案,迫令其出战;当杨业失利时,又未予以接应,致使杨业被俘,绝食而死。淳化二年卒。
【这个人物演绎里面很多,大奸臣,但是历史上其实也算是个人才,于是有了宛诚如这个构思】
【关于东陵的描写,其实就是北宋,之前的皇帝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只有被弟弟夺了皇位,就是太宗赵匡义,之后不久,太子端木无垢再次夺位,其实应该真宗,我直接跳到了徽宗这个时代--,然后是钦宗,为的是方便写靖康之变】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我主要是怕某些“历史学家”刨根问底的,没敢直接写历史。而且架空的想象空间也比较大,可以加入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所以最后选择了架空】
书快书快,看书最快!书快电子书论坛: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