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草根皇帝 > 6.误于偏执(2)

6.误于偏执(2)

陆逊正希望蜀军如此,于是正式向蜀军发动了反击。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火势猛烈,蜀军大乱。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

刘备见全线崩溃,就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量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陆逊害怕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所以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第二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夷陵之战是刘备一意孤行之殇,本来刘备建立蜀国后就应该结束连年战争,开始休养生息,安民乐业,积蓄自己的力量以备日后“兴复汉室”。这也是诸葛亮为蜀国制定的国策,但却被刘备破坏。“以怒兴师”,恃强冒犯,是刘备犯了兵家大忌,战争中,军事上策略失误却自以为是不听劝告,最后以战败身亡告终。这说明老年的刘备已经丧失了一个帝王应有的英明。

不过,刘备的确是深谋远虑,他在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后,便上演了白帝城托孤一幕。

战败后,刘备气急攻心,不久病重,自己感觉不久于人世,于是召诸葛亮嘱咐后事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事实上,刘备这一番看似推心置腹的话,仍免不了有作秀的嫌疑。“如果犬子不成才,你可取而代之”,话说到这份上,的确没什么退路了,连江山都舍得拱手相让,可以说是信任有加。但得清楚这话是对谁而言,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什么类型的人物?《前出师表》里和盘透露了老底:“臣本布衣,躬耕于垄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来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谘臣于当世之事,由是感谢,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如果不是刘备自降身价,三顾茅庐,请其出山,诸葛亮纵有满腹才华,也只能默默无闻,老死乡野终其一生。所以刘备是诸葛亮除了生身父母之外,恩情最重的人,因此即便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也是毫无怨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面对这样一个对蜀汉政权忠贞不二的老臣,刘备自然不用担心他的江山易­色­,说上一番话,只会使诸葛亮更加死心塌地地为他刘家卖命。诸葛亮哭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也真应了这句话,面对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照样还是忠心耿耿,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最后却落了个身死五丈原的悲剧­性­结局。

事实证明,刘备对诸葛亮是知根又知底,他早捉准了诸葛亮­性­格中的软肋,才敢于说出这样的惊人之语,设若是居心叵测狡诈多疑的司马懿,刘备恐怕早已是避之不及了,哪里会有托孤之说?

当然也有持异议者,四川三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沈伯俊认为:“后人对此或有猜疑乃至诛心之论,不过是妄相忖度而已。纵观数千年封建社会史,皇帝临终前委任顾命大臣者固不少见,然而,有几个皇帝愿意或者敢于像刘备那样托孤?当然,刘备并非鼓励诸葛亮取其子而代之,而是希望诸葛亮尽力辅之,但如此气度胸襟,仍罕有其匹。”陈寿在《先主传》末的评价也比较公允:“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Сhā此一段,是想说明刘备的仁义,其实也有做作的成分,但是,为了成就大业,政治上的谋略与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比起那些杀人如麻的暴虐之君,刘备不愧为大丈夫。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