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刘备反正去上学了。这个穷小子真幸运,甚至没有为学费着急,史说:“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
刘备的学费完全靠宗亲刘元起资助。据说,刘元起常常给刘备交学费还引起了妻子的不满,可刘元起认为刘备是刘家中“奇异之人”,将来的前途一定不一般的。“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言外之意,刘备若真是奇人,我们现在资助他,当他成才后自然不会亏待我们。据此看来,小时候的刘备也是支潜力股,帝王之志是他升值的筹码。
一个穷小子能读上书自然是幸运,好事还在后头。刘备的老师卢植是当时大儒,汉灵帝时征为博士,与蔡邕等在东观补续《汉纪》,时人曾说:“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英雄不问出处,出身非名门不要紧,出身于名师,对刘备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刘备建立霸业与卢植的教诲是有关系的,老师的思想耳濡目染,影响到了刘备对前程的抉择。《三国志》中,陈寿对刘备的老师卢植只是一带而过,“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但是,从卢植与当时朝廷大学问家蔡邕共同续补过《汉纪》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卢植是当朝重要官员,他的思想应该很有深度的。
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一个当官的老师,自然会在无意中启发刘备的从政愿望。事实也的确如此,黄巾起义之后,卢植就不再当老师,而被朝廷任命为九江太守去镇压起义军。同时刘备也参加了镇压黄巾的起义军,并且“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
老师和学生殊途同归,最终走上同一条道路。作为刘备的老师,卢植不仅传授给了刘备知识,还为这个穷小子指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卢植之于刘备真是功不可没。刘备终于在28岁之后,从一个小小的武官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卢植对刘备的影响还不止这些。在待人处事,尤其是后来处理政务上,刘备一直主张“以仁辅政”。后人评说三国英雄,说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则占人和。“人和”是以仁政为前提的,这也是儒家思想之精髓,读书让刘备吸取了不少精华。
刘备的“仁”在当时是有口皆碑,他从一个武将开始走向帝王之位,这一路上,有很多为百姓诵读的爱民故事。
曹操大军压境时,刘备率部下从荆州向南撤退,荆州十余万百姓自愿跟随刘备撤退。有人对刘备说:“我们应该赶快退保江陵。现在带着这么多老百姓,能作战的人不多,如果曹操大军追上来,怎么能够抵挡得了?”刘备说了什么?“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刘备宁愿自己增加风险,也不愿抛下众多百姓而不顾。以人为本让刘备赢得了民心,其结果自然是“众多归焉”。刘备的善良为他自己留住了很多人才,这些人才也是他成功的关键。
大敌当前,刘备为什么要带着老百姓逃?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刘备深懂此理。刘备当时的军队,只是一支人员集中的游击队,最需要的就是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中国红军最初开始闹革命,也是从游击队做起,与百姓同生共死,从而最终取得胜利。刘备也是走这条路线。从一无所有到众多百姓自愿跟随,他已经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人和。群雄奋起的时候,谁的人气高,谁就占据了先机。虽然这时候的刘备,还没有资本一统天下,但是他的仁厚,让百姓看到了希望。在这一点上,刘备无愧于一个仁字。
刘备做平原相时,有一个本家刘平,瞧不起刘备,认为刘备不配坐这个位置,也不甘心受刘备的管治,就买通了一个刺客行刺刘备。刘备毫不知情,热情款待了刺客,令刺客非常感动,竟然放弃了刺杀刘备的想法。
对于刘备体恤百姓的这种仁义,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陈寿也毫不掩饰对刘备的佩服,在《三国志·先主传》中说:“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