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难料,风水轮流转。谁能预测当年随朱元璋驰骋沙场的勇士们,最终都成了他的阶下囚刀下鬼!纵观历史,有多少功臣命丧君主之手,过河拆桥,鸟尽弓藏,已经不是新鲜之举。为权霸天下,手段已经没有是非之分。
明代以前,历朝大体上沿用秦始皇创立政治体制框架,只是相权的形式和职权的大小略有不同。明朝初年,也基本沿用汉唐旧制,直接承袭元朝旧制,在中央设三大府:中书省,下统六部,职掌行政事务;大都督府,统管军事;御史台,职掌监察事务。地方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总管地方事务。
随着时间推移,朱元璋开始对这套制度越来越不满意。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正是由于权威下移,君主为臣下所蒙蔽,不了解民情,政策也得不到坚决贯彻导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时就公布过上谕,说:“立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暗弱,威福下移,驯至于乱,今宜鉴之。”看来,朱元璋早在他登基以前就暴露出要大权独揽的意思了,只不过李善长等人好像并没有注意到。
朱元璋是个权力欲望十分强烈的人,这恐怕与他小时候的惨痛经历有关,在他以后的生涯中,这种欲望越来越强烈,导致了与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一个个成了他权力欲望的牺牲品。
从制度到官员任用,朱元璋都在大力革新,他是怎样紧握皇权的?会不会适得其反?
朱元璋的改革首先从地方机构着手。洪武九年,朱元璋下令撤销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向中央负责。全国分为十二个布政使司,洪武十五年增设云南布政使司。
与地方改革相比,朱元璋更为关心的是中央机构改革。洪武十三年,他借口胡惟庸谋反,宣布撤销中书省和丞相,提高六部职权,分掌天下事务,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惟恐后世子孙不理解自己的苦心,特意在《祖训》中明文规定不许变乱旧章:“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同时将掌管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一分为五,改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分领所属都司卫所部队,但无权调兵。
朱元璋废除丞相,是对一千多年中央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不设丞相,六部直接将全国政务奏请皇帝裁决,实际上是皇帝兼行相权。皇帝不得不处理更多的政务,据统计,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日内送到皇帝手里的奏章,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这些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四百一十件事情。专制主义皇权到了朱元璋手中得到了空前的加强,这样一来,皇帝其实是天底下最辛苦的职业了。
除了看奏章外,朱元璋还有其他事情要处理,每天上朝三次。朱元璋是穷苦出身,还可以坚持下来,但也经常诉苦。其实,这不正是他自己揽到身上的吗?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堪称中国最勤政的皇帝,这里面除了责任之外,更是他的权力欲望在支撑着他,他完全是苦并快乐着。
如此高度集中的皇权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明代中后期皇帝就为所欲为,甚至数十年不上朝。朱元璋的后嗣子孙严格遵守了不准设立宰相的规定,帝国权力确实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不过其中部分权力却由宦官代行(即使嘉靖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也能始终将帝国最高权力紧紧攥在手里,玩弄群臣宦官于股掌之中,不知道是不是朱元璋的遗传)。
以朱元璋的智慧,怎么会想不到宦官专权的可能,所以他早立下了太监干政,将杀无赦的铁牌,这样皇帝就可以既不依靠丞相,也不被太监左右。可惜,朱元璋的子孙喜欢皇帝的权力,却不愿意做苦役,所以他所设想的事实上都落空了。丞相没有了,但有内阁大学士部分代行丞相职权,宦官作为大学士与皇帝的联系人,也逐渐获得了权力,最后连朱元璋立的那块牌子也被太监给搬走了。明代的宦官专权固然是因为皇帝懒于政事,但从根源上来讲还是要归因于朱元璋。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