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如何走上了造反之路?史上说法迥异不一。不管真相是怎样的,官逼民反,应该是最根本的因素。纷争乱世,喜好武力的李自成自然不肯落于人后,###之中初显身手,而后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赋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血汗。白水县农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饥民冲进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军起义的序幕。
王二率先起义后,各地饥民纷纷响应。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府谷王嘉胤率领饥民起义,安塞高迎祥号称“闯王”,也揭竿而起,王左挂起事于宜川,与他同时并起的还有苗美、飞山虎、大红狼等。王大梁起事于汉南,自称大梁王,很快纠集起三千多人,一度逼近汉中府的所在地南郑县。
崇祯元年(1628年),陕北突遭大旱。十余年间,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江苏、山东,连年大旱。蝗灾与瘟疫接踵而至,赤地千里,十河九干。
崇祯二年(1629年),延安人马懋才在《备陈大饥疏》里,详细记录了当时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的惨状: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最可悯者,如安塞城西有翼城之处,每日必弃一二婴儿于其中。有号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至次晨,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子者矣。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于是死者枕藉,臭气熏天,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用以掩其遗骸。臣来之时已满三坑有余,而数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几许矣。……”
此后两年,陕西各地的农民起义军蜂拥而起。从有关记载来看,当时大大小小的农民军不下一二百股,小股几百人上千人,大股上万人,甚至数万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紫金梁(王自用,又称王和尚)、曹操(罗汝才,非三国曹操)、乱世王(郭应聘)、二郎神(南汝近)等等。
当崇祯和他的大臣得知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时,他们的反应是很独特的。崇祯三年(1630年),兵部郎中李继贞向皇帝上奏,诉说陕西民众困苦,并强调如果继续下去恐怕所有的人都要去当土匪了,他请求用来赈济的数额并不大,白银十万两而已,可是崇祯皇帝连这点钱都舍不得。
兵部尚书杨嗣昌为了捉拿张献忠,曾张榜通衢,上附一首他自作的《西江月》,劈头两句就是“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一个兵部尚书,朝廷重臣,不思安民,竟然要百姓“作安安饿殍”,真是有丧天良。在崇祯和杨嗣昌之流的心里,皇帝和政府对百姓拥有绝对的权力,百姓只有安分顺从交税的义务而没有要求政府赈济的权利,百姓可以选择死,但不可以选择造反,这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同一个逻辑。
谁点燃了李自成的叛逆之火,李自成从哪里开始闯天下?
如此治国,岂能不乱?民无生路,岂能不反?李自成处在如此混乱的世风之中,造反也是迟早的事情。即使他不反,也会有其他人出现。何况他生性有些叛逆,如今有了合适的条件和时机,走上造反之路是必然的。历史上关于李自成如何走上造反的道路,说法也不一致。
《明史》载:“斗很无赖,数犯法。知县晏子宾捕之,将置诸死,脱去为屠。”也就是说,李自成好斗,曾多次犯法,知县晏子宾抓到他后要处死他,李自成就找个机会逃掉了,去当了屠户。至于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李自成又是如何参加农民军的,《明史》里并没有讲。
电子书 分享网站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