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越大,失望也会越大,洪秀全在读书方面付出得越多,后来面对失败时就越觉得愤怒失落。1836年春天,洪秀全再次赴广州应试,同样是初考时榜上有名,复试却又落选。次年同样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使洪秀全掉进了痛苦的深渊,心灵遭受巨大创伤。愤怒、失意、疲劳……洪秀全陷入精神上的困境,终于病倒在三月的广州。
在雇的两个轿夫将他抬回老家后,洪秀全在羞辱的同时也感到了愤怒,他的病情愈发严重,高烧不退,神志不清,头脑稍微清醒一点时就大骂孔子、骂孔孟的经书不是真理……病中,他写了这样一首诗篇: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
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
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
怀才不遇、精神苦闷乃至崩溃,对封建科举制度产生的怀疑和愤恨,尽在此诗中。是否恨过之后就可以完全放弃呢?为了生存,洪秀全再次拿起教鞭,同时心里仍然藏着科举梦。封建社会的文人总是禁不住一考定功名的诱惑,尽管可能经历无数次打击后愤愤不平,焚稿撕书,仰天长叹,发誓不再参加考试,然而“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却不是一下子就可以从心里抹掉的。
洪秀全亦是如此,无法割断与科举制度千丝万缕的联系。1843年,在鸦片战争结束后一年,年届三十的洪秀全再一次踏上了广州的科考之路。在“官以贿得,刑以钱免”的社会,这次的结果注定是名落孙山。
此时的中国,正经历硝烟战火。鸦片战争中,清王朝调兵遣将,布防沿海要地,结果仍是不堪一击,被英军打得望风而逃,暴露出政府兵力的脆弱腐朽。但是来自民间的力量却不容忽视,广州人民给了英国侵略者迎头痛击。洪秀全由此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有多么伟大,而清政府的王朝是何等腐朽。多年来考试落选的旧恨,以及对当前国家积弱不整的新愁,一齐迸发。在归家的船上洪秀全吟诗一首,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救国救民的抱负:
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
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
洪秀全真正决心放弃封建知识分子的科举仕途,开始步入“叛逆”之路。他回到家中,怒火未熄,将家中经书、笔墨掷在地上大叫道:“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天下士罢。”多年来深埋于胸中的不满情绪终于爆发。他对族弟洪仁玕说:“弟生中土,十八省之大受制于满清狗之三省,以五万万兆之花(华)人,受制于数百万之鞑妖。诚足为耻为辱之甚者。兼之每年化中国之金银几千万为烟土,收花(华)民之脂膏数百万为花粉。一年如是,年年如是,至今二百年,中国之民富者安得不贫?贫者安能守法?”
洪秀全拍案而起。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