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兰亭》
韩彻眉头虬结,对着西门来风的背影冷然一笑,忽然回身走到知画大师的身前,拱手作揖,知画大师连忙起身离座还了一礼。
“大师,俗话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今登梁小丑尽展技能,真正的主角是否也该出手了?”韩彻微笑着不亢不卑说。
“阿弥陀佛。”知画大师唱了个诺,脸色不变,淡淡说:“老衲乃是与世无争的方外之人,不喜像凡夫俗子般动刀动枪拼死拼活,大少‘出手’二字,太过于言重了。”
“大师此行不为动武又是为了什么?”
知画大师笑而不答,命两名小沙弥解下长匣,从中取出一条卷轴,摆在一张长几上缓缓摊开。
“老衲无甚嗜好,独爱字画,数十年来珍藏颇多,年前曾无意得到此帖《兰亭序》,听说乃是大王真迹,可惜老衲才学疏浅,不能辨认。”知画大师微笑道,“素闻大少对书画颇有研究,能辨真伪,不知大少能否为老衲指点迷津?”
“大王”即是王羲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人,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相传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众人的诗写文作序,即为《兰亭》◎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羲之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极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韩彻凝目注视那帖良久,缓缓摇头说:“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古人称其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后人所见大都是摹本。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依在下愚见,此帖当为‘神龙本’。”
“大少真乃高见,老衲也曾听说《兰亭》真迹已随唐太宗长眠地下,后世所传皆是临摹之仿品。”知画大师微笑道,“只是此帖维妙维肖,几可以假乱真,怎么说也还是有些许收藏价值的。”他从长匣里拿出一幅卷轴,微笑着又说:“此物乃是老衲早年间所得,传说是幅绝妙的山水图画,但老衲已观摩多年,始终无法参透其中玄机,不知以大少高才大智,能否为老衲释疑?”
二人各持一端,缓缓拉开卷轴。卷轴尽展,竟长达一丈三尺,宽约四尺八寸,纵观其内,却是一片空白,既无笔墨也无丹青,分明只是一张未曾使用的素纸,哪里是幅“绝妙的山水图画”?
“历来史上有‘无字天书’一说,大师这幅图莫非也是‘无图神画’?”韩彻忍不住失笑道。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