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别为三重、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又,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准厚四寸,无椁。后世帝王、贵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制,然时也有逾制者。《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一;梓棺二。说的也就是棺葬制。
但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火葬在中国已经成为汉族丧葬制度唯一的合法标准,所以棺材这种东西早就不该出现了,更别说什么二重三重的椁了,取而代之是成殓骨灰的那个尺许的骨灰盒。难不成,这范家兄弟没火化范大爷的尸体才弄了这么大一个棺材?范家三兄弟,就算是真土豪,这排场未免也讲究的不到点儿上了!
第二跳,是因为我看到了一个熟人。这人是范家人挑选墓地的风水先生,姓周,在整个五常县里算的上是很有名气的风水先生。堪舆之术被人传的神乎其神。但在我的眼中,这位周先生可真心不怎么地。因为,十几天之前我老娘下葬的时候,也是他帮着看的风水地。
我老娘入土的时候,多少有那么一点波折。原因是我老娘和我老爹在十年前就已经离婚,而如今我老爹还倍儿健康的活着,根据祖制,我老娘暂时不能进入我家的祖坟,如今要入土,只能在我家祖坟中心百米之外,找一块避免凶煞的地方“暂住”几年。等到我老爹百年之后,再遵从我的个人意见,看是否要将父母合葬进入墓地。
而就在我老娘下葬这天早晨,突然天降大雪,遗体火化之后,紧赶慢赶,送葬的车队最终还是被阻在了途中。鉴于我们当时所在的位置距离我家祖坟还有不小的一段距离,而误了下葬时辰在老人眼中是很不吉利的,只得载着我老娘的骨灰转向蔡家围子外我家的一片玉米地里,由周先生再费心神,在自家的田地里重新物色一块地方,暂时安葬我母亲。
说来也没什么,为此我还特意多给了周先生一个红包。不过让我不爽的是,这周先生收了我的红包之后,对我母亲暂时安息的地方是一顿赞美。有的时候马屁拍过了,会拍到马脚上。显然周先生不懂这个道理,原本没什么的一块地方,他偏要指着我母亲的墓说个什么前有“望”,后有“靠”,头枕高岗,也算是条龙脉。最后,居然搞出个“今天大雪,《葬经》说‘雪压梁,辈辈强’”,当时我要不是没心思搭理他,真相问问他在哪买的谁写的《葬经》,是白话版的?还是插图版的。要是带插图,你卖我一本,我高价收。
话说回来,周先生还是很有一套的。这老小子不光跟我扯出一个白话版的《葬经》做理论依据,还针对范家兄弟给范老爷子弄的那一口大棺材说了一套大溢美之词,用他的说法是:
“范老爷子此番驾鹤西游,实乃天意难违。范家兄弟感念老爷子养育之恩,特备这口棺材,作为外棺,棺材的里面盛放着范老爷子的骨灰盒。古代王公贵族,士绅富户归天,通常要在贴身的棺材外加上一重棺椁,用以显示身份。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了,封建的那一套不顶用。但范家兄弟还是重金打造了这口棺材,充当范老爷子骨灰盒的外层棺椁,又扩修阴宅,兴大葬,实乃是为了彰显孝道。吾等惊叹之余,还是多为赞许传颂吧!”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