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开局被雷劈到不信邪! > 第460制剑,它就叫做镇泉

第460制剑,它就叫做镇泉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制剑工作始于商代。那时剑一般呈柳叶形或锐三角形,并且是铜制的。严格来说,匕首式的剑可以与刀归为一类,区别只在于单刃和双刃。

长也好、短也好,兵器之所以为兵器,就是因为那时兵士之器。既然是兵士之器,就肯定是用于行军作战的。无论哪个年代的人类都不傻,现代人知道匕首用起来凶险,那时候的人也知道。所以那时候的人通常把剑作为长兵器的辅助武器来用,但是南方吴、越、楚等地区河川较多,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水战,长兵器的携带和运用起来多有不便,只能将剑作为主要武器。这也是春秋时代质地精良的名剑宝剑多数出自南方吴、越、楚等地的原因。

撇开战争的因素,其实长剑便于战斗、短剑利于护身,加上古代很多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都不是很好,特别是那些到处流浪的侠客,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可能就只是一柄短剑而已,即便有心想换长剑也没有钱和机会。所以尽管长剑开始流行,短剑也没有因此而被废弃。

汉代之后,铜剑渐被钢铁剑取替并趋于定型。一般而言,剑由剑身和剑柄两部分组成。剑身包括剑尖、剑刃、剑梢、剑脊,剑柄包括剑格、剑茎、剑首。剑首设环,可以系剑穗。剑身安装在剑柄上即可称之为剑,很多剑都配有一个剑鞘,剑鞘套在剑身上既可以保护剑身、也方便携带。值得一提,系剑穗的称“文剑”,常佩于文人身上,不系剑穗的称“武剑”,这种剑才真正用于武拼。还有一些剑,设有剑箍,就是在剑茎上所套的环状物。

隋唐时期,佩剑盛行。佩剑被文人墨客视为饰物,抒以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后来,剑与道教结上不解之缘,更成了道士们手中的法器之一。

《史记》有言: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渊,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

《吴越春秋》有言:棠溪在西平,水淬刀剑,特锋利,为干将莫邪所从出,亦名川也。

《中国通史》有言:河南西平有冶炉城,有棠溪村,都是韩国著名铸剑处。西平有龙渊水,淬刀剑特坚利。

据考证,西平县在春秋时代属楚,在战国时代属韩,县西有古柏城,是柏皇氏原封地,那周边有九女山、蜘蛛山、跑马岭,山下有棠溪湖、棠溪河,山上有棠溪源。可以说,棠溪流域是战国至晋代的重要冶铁基地,也是当时冶铁铸剑的胜地、军工基地。人民群众在那里开创了我国的铁器文明,辉煌了我国的宝剑文化,这是毋庸置疑的。

自秦至唐宪宗元和年间上千年,历代中央政府均在西平设置铁官,督办兵器制造。元和12年冬,唐宪宗发兵平定中原叛乱,将棠溪冶铁城夷为平地。自此,棠溪宝剑从历史上消失。棠溪冶铁遗址,成了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保护最完整的冶铁遗址区。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