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里已经打过腹稿,真落笔之前,杨平华还是很谨慎的。知道一片文稿的脉络一旦确定,整篇文章的格调和走向基本确定。之后想要推倒重来,就很难跳出之前的旧思路。
对这篇文章,杨平华知道要谨慎再谨慎,因为牵涉到国家政策的改变,哪怕这时候外部条件已经具备,可让他这样一个身在基层的干部提出来,还是要文章本身感动人。
文章让人看后,能够感受到沉甸甸的东西。只有如此,上层的人看了,才会引起注意,继而引起广泛的讨论,最终得出结果。
当然,杨平华是有一定基础的,就是之前那篇发在《人民报》的文稿,文稿刊发后,促使了全国路卡撤销,对非法收取过路费的做法,完全取缔。
那篇文稿的影响力确实不小,让杨平华再有文稿,上面的人不至于瞟一眼就把稿子丢掉。
可也有另一方面的不利,或许会有人觉得杨平华如此位卑,却总想讨论国家政策这种高大上,完全是想籍此出头,获取不该有的资源和资本。
一旦这样的声音出现,打压杨平华的文稿,也是必然的。
如此,文稿写得调理分明,资料扎实,推理和逻辑完全没有瑕疵,就不容易让人抓住错漏。
腹稿早已经做完,也算成竹在胸。真要落笔,杨平华还是反复琢磨,先将文稿主干罗列,将素材补足,然后争取一气呵成,才流畅而文脉清晰。
这两天,杨平华也感受到了,越是熟悉的东西,要甄选和安排也就越难做到最优,总有顾此失彼之感。维持,杨平华也觉得自己在写文稿这方面的能力,局限不小,今后要沉心下来,提高提高。
到第二天下午,第一稿总算出来,然后字字句句地增减,把全稿确定下来。
看着打印出来的文稿,杨平华长舒一口气。这篇文章,初稿出来,还会让田开斌帮助、杜可心县长等人先阅读、修改,确定后,再给宋丹莹看一看。
缓一口气,给自己泡一杯茶。感觉到那种舒缓的美妙,这篇文稿,对杨平华而言,也是一个多月的压力,一直压在心头。
此时,将文稿写出来,那种负担感也就消除。至于文稿修改之后的最后成稿,有多少变化,这些都不是他在意的。
过一会,杨平华苦笑一下。自己实际年龄不足三十岁,但心里多少有着历事半世纪的沧桑感。
这心态与自己目前真实的年龄是不符合,他知道,今后还得注意,不然,让外人看出些什么来,会不会解剖自己进行研究?
收拾好文稿,用邮件传送给宋丹莹,让她先熟悉,然后两人见面讨论,更有效率。至于跟田开斌、杜可心等人的讨论,是另一回事,更多从大走向或政策方面做讨论。
与宋丹莹之间的讨论,侧重与文稿细节、文字、用词等等斟酌。
(https://www.vxqianqian.cc/4397/4397139/32703761.html)
www.vxqianqian.cc。m.vxqianqian.cc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