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张松瞅准时机怂恿刘璋道:“曹操无敌于天下,张鲁哪里是他的对手!如果曹操拿下张鲁,从关中威胁我们蜀郡,敢问主公,蜀郡之中何人可以抵抗曹操?”
刘璋回答:“你看,我这儿也正愁呢,这不是没有办法吗?”
张松说:“主公难道忘了一人?现在的荆州牧刘备跟主公同是宗室,跟曹操是仇敌,而且善于用兵。如果主公让刘备经益州抢先去讨伐张鲁,刘备一定能占领汉中。到时候有刘备在汉中帮我们挡住曹操,主公还有什么好忧虑的?”
刘璋这时候只能病急乱投医,说:“那麻烦先生代我走一趟吧?”
张松心想:“我怎么能去?我还得留在蜀郡做内应呢!”他嘴上却说:“主意是我出的,我去不太合适,容易让其他人怀疑我别有用心。这样吧,我向主公保举法正,他去必能成事。”
其实,法正是张松的好友,早被他拉下水,准备投靠刘备。当刘璋找来法正,法正假装不愿意去,三番五次地推脱,差点儿把刘璋逼急:“曹操就差没骑到我头上拉屎了,这个时候先生怎忍心置我于不顾?!”
再三推辞不过,法正“不得已”同意了,然后“勉为其难”地带着四千兵马去迎接刘备入蜀,之后连人带马都留在刘备身边不走了。
其实,对于迎刘备入蜀,刘璋身边的人大多持反对意见,其中不乏不要命死谏的狠人,刘璋却不为所动。低层次的原因是,张松在刘璋那里地位非常高,他一个人就可以抵一半益州官员的分量;高层次的原因是,这些反对者都无法解决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不让刘备来,可以,但谁去对付曹操?
这才是关键的问题,并不是说刘璋不看重手下那些人的性命,也不是说他不知道引狼入室的可能,但他更珍惜自己的性命。刘备的危害到底只是一种可能,曹操的威胁却是实实在在的。以可能到来的危害驱逐必然到来的威胁,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还是可行的,关键是要把刘备这个可能的危害压制在可控的范围内。
刘璋要如何压制刘备?这个他倒是想得很清楚:第一,不能让刘备到达自己的大本营成都;第二,应使刘备的力量保持在足以应对汉中的张鲁却不敌蜀中诸将的程度。因此,刘备入蜀以后,刘璋亲自到涪城迎接刘备,双方联谊百日。刘璋不仅给了刘备很多钱粮军需,还给了军队——让刘备统率白水关的军队——但就是不邀请刘备到成都做客,而是催促刘备继续上路,去攻打汉中。
这时候,刘备的军师庞统劝刘备道:“若我们趁这个机会拿下刘璋,那益州不就不战而降了吗?!”
刘备说:“不行!我们刚刚到这里,还没有取得百姓的支持,贸然拿了刘璋,益州其他地方一起起来反对我们,到时候怎么收拾?”
这其实就是刘璋敢于去见刘备的原因。虽然历史上刘璋以暗弱形象示人,但作为天下第一大州的一把手,再怎么不济也不至于一点儿政治头脑和眼光都没有。不过,他算准了刘备此时不敢把他怎么样,但没想到刘备不听他的,连对张鲁发动试探性进攻的兴趣都欠奉,队伍刚出白水关没多远,到葭萌(今四川广元县附近)就停下来不挪窝了,只在当地做一件事情:博取民心。
到了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二月,庞统提醒刘备:“葭萌这个地方我们不能继续待了,必须及早行动,不然倒霉的事情就要来了。”
刘备向他求教怎么行动。
庞统给出了三条计策:其一,趁刘璋还没有准备,选精兵日夜兼程,抄小路袭击成都,一战定益州,此为上策;其二,假称荆州出现危机,刘备他们要先回去救荆州,引诱驻扎在葭萌关附近的益州名将杨怀、高沛前来,伏兵擒杀,然后夺取他们的队伍进军成都,此为中策;其三,退回白帝城,再找机会徐图益州,此为下策。
我们经常在古装电视剧或者某些书中看到君主向手下谋士求计,谋士总会给出“上、中、下三策”,这种时候上策常常不被采用。何解?
其实,这是因为人们对“上、中、下三策”的理解不同。大多数人总以为既然是上策,那就是最好的计策,中策次之,下策最差。其实不然,就好比说,根据你现在的情况,我这里有三条计策,在前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第一条能让你挣十个亿,第二条可以让你挣五个亿,第三条只能让你实现一个小目标,挣上一个亿。请问你选哪一条?
这不是废话吗,有谁会选后面两个?如果“上、中、下”真的是指计策的好坏程度的话,谋士只需要给出最好、最优化的那个方案就可以了,何必选择?既然有选择,那“上、中、下”便不单纯指计策本身的好坏。事实是,这里的“上、中、下”可以理解为计策的激进程度或者主动程度:上策最为激进,下策相对保守,中策则介于两者之间。我们知道,激进的计策见效快,但是风险大;保守的策略风险小,但见效慢;只有中策是效果和风险都可以接受的,正符合中国人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对于此时的刘备而言,情况也一样:奇袭成都,风险太大,一旦不能得手,葭萌也回不去了;退回白帝城,想再入蜀便只能等天诛刘璋;占领葭萌,顺序推进,利益可见,风险可控,相对稳妥。
这才是所谓的“上、中、下三策”的真相。
于是,刘备选择了中策(然其中计)。
正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年初,曹操发大军十万,号称四十万,进军濡须口,要报赤壁之仇。孙权赶紧向盟友刘备求救,刘备趁机写了一封信,并附上孙权的“鸡毛信”,一起寄给刘璋。刘备在信中说:“我和孙权唇齿相依,现在曹操打他,我不能不救。但留守荆州的关羽兵力不足,请你再给我一万人马和相应的辎重,让我先回去救孙权。”
刘璋也不是真傻,刘备滞留葭萌这么久没动静,他已经有些不满,现在还想要兵要钱,自然不能给。但毕竟两家还没翻脸,刘璋不好拒绝,就给了刘备四千老弱残兵,刘备要求的军备物资也只给了一半。
这时候不知内情的张松以为刘备真要回荆州,急了,给刘备写了一封密信:“我们的大事就要干成了,这时候你回荆州干什么?”
或许是因为事发突然,张松真的慌了神,这份信件竟不小心被张松的哥哥张肃看到。由于害怕受到牵连,张肃向刘璋举报了自己的弟弟,结果刘璋把张松杀了,还给益州所有关卡下令,不允许放刘备通过。
这下刘备不仅失了内应,阴谋也被戳破,不得不发。他立即找借口将还蒙在鼓里的杨怀、高沛二人骗出白水关杀死,并占据葭萌,然后开始掉转枪头,向成都进军,很快便占领涪城。
占领涪城是一大胜利,刘备大宴三军。席间他多喝了几杯,醉醺醺地问庞统:“今天这个宴会,很开心吧?”
你猜庞统是怎么回答的?他不咸不淡地说:“攻占别人的地方还开宴会庆祝,这不是仁者所为。”
刘备这时候酒精上头,脾气也上来了,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难道也是不仁吗?!你说话不中听,出去!”
庞统也不辩驳,告辞后就退了出去。
过了一会儿,刘备酒醒,顿感失言,就把庞统又请了回来。结果,庞统既不赔礼也不道歉,自顾自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继续吃喝。
刘备脸上有点儿挂不住,只好主动问庞统:“先生,刚才我们那番对话,谁不对啊?”
庞统笑了笑,说:“我们都不对。”
刘备哈哈大笑,大家继续喝酒作乐,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但刘备笑早了。他以为拿下涪城,成都便指日可待,没承想最后却在雒县栽了个跟头。
防守雒县(今四川广汉)的是刘璋的儿子刘循,此地得失关系到他全家的性命,刘循爆发出百分之二百的战斗力,不仅挡住了刘备军队的进攻,竟然还在防守中以乱箭反杀了刘备的军师庞统。
这下子刘备急了,不仅加紧围攻雒县,而且送信到荆州,将荆州托付给关羽一人,把张飞、赵云、诸葛亮都调入蜀中作战。就这样,雒县仍守了整整一年才被攻破。
接下来就是兵围成都,一围又是几十天。
这个时候,刘璋在成都城里还有三万士兵,钱粮足可支撑一年。刘璋的手下都主张死守,刘璋却说:“算了吧,我父子二人在益州二十多年,对百姓而言没有什么恩德,现在反倒让他们受了三年战争的苦,这都是我的错,我怎么能心安呢!”
刘璋虽然能力不足,性格偏软弱,但到底有一颗爱民之心。只可惜他生逢乱世,在动荡的时局中终究不能独善其身。随着刘备占领成都,刘璋并没有被秋后算账,反而得了个振威将军的名号,被迁移安置到荆州的公安。这样的结局对他而言虽不是最好的,但也绝非最差的。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六月,刘璋出城投降,刘备取得蜀郡,实力大为增强。至此,他第一次有了和顶尖军阀一较高下、逐鹿中原的资格。
(https://www.vxqianqian.cc/4428/4428977/32164106.html)
www.vxqianqian.cc。m.vxqianqian.cc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