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众人早就忙活得嘈杂不停,我昨晚睡的是非常沉,起来竟然太阳已经升到了老高。我赶紧起床洗漱之后,穿好衣裳就来到了县衙大堂。
郭大哥正在那里指挥者大家搬东西,看见我走了过来,兴奋的来到我面前说道:“兄弟,你昨晚说的话,我想了一晚上,觉得很是在理,现在我听从兄弟的建议,在这里停留两天便带弟兄们回到原来的营寨!”
听到他这么说,我这才安心不少,心里的那块石头也终于落地。
“好兄弟,大哥有个不情之请?”
突然郭大哥凑到我跟前悄悄的给我说道。
“咱两还客气什么,有什么话大哥尽管说便是!”
郭大哥抓耳挠腮,却不知道该如何说出来,我看着也是非常的着急。
“不管了,是什么就说什么,大哥也不会拐弯!兄弟如此才能,就这么下去真是浪费,不如来我军中当个军师,咱兄弟两个一展宏图,为天下更多受苦的百姓造福,你看怎么样?”郭大哥说道。
听到此话,我笑的差点没晕倒过去,郭大哥却看我如此表情,很是纳闷。
“大哥,你真是太抬举我了,我什么都不会,什么也不懂,才出了村子没几天,这行军打仗我可一概不懂!”我缓过神来说道。
郭大哥正想要继续劝说下去,我赶忙打住。
“好了好了,大哥这事就别想我了,小弟没那才能,再说我也有要事在身!”
“好吧,那我就不强求兄弟了,兄弟若想回来,我郭保义随时欢迎!”郭保义一脸无奈的说道。
这时,吴叔和乞丐走了过来,说一切安排就绪,我们一起谢别郭大哥后,便带着马车浩浩荡荡的出了耀州县城,向着西安府的方向而去nAd1(
我们一行人匆匆走在官道上,这些伙计犹如吃了神丹一般,各个兴奋异常,前进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的快。正如前面所说,大家这一路也算是历尽磨难,各有各的心思,都想尽快的完成此次任务。
从耀州县至西安越走路越发的宽大,看来这西安府果然是不一样,官大、钱多、名人云集,真是一个物质欲横流的世界。我们这十几人高歌猛进,按常理这其间需要大约四个时辰的路程,我们急行军两个时辰便已经看到了一条大河,吴叔指着说那便是泾水。
西安府周边的渭水和泾水还是比较出名的,有个成语叫做“泾渭分明”讲的就是这两条大河。这两条大河之间还有个比较有趣的典故,据记载,最初应该是“清渭浊泾”,《诗经》中有“泾以渭浊”,唐代更有杜甫“浊泾清渭何当分”,“旅泊穷清渭,长吟忘浊泾”等诗句,其诗中有七次提到“清渭”,四次说到“浊泾”,宋代和唐代的记载也大致一样,也是说的“清渭浊泾”。
大致到元朝末期,大明早期的时候就有了“泾清渭浊”的说法,一时间众说纷纭,没了定论。本朝乾隆爷年间曾派陕西巡抚承恩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得出了“泾清渭浊”的结论。这其间的道理也是极其复杂,不是一种原因那么简单。
其实并不是古人的说法错了,而是随着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融合,人们不断的群居到水土肥沃的地方生活,这样就或多或少违背了大自然发展的规律。
本是在正常的自然规律下,泾水发源于宁夏,途径黄土高原地带,水中泥沙含量较大,故而比较浑浊;渭水发源于甘肃,渭水中下游基本流淌在关中地区,地势平坦,水质较为清澈,故而是“清渭浊泾”。
正如前面所说,人们的迁徙和群居到水土肥沃的地方,生产生活就对大自然的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从而造就了现如今“泾清渭浊”的局面nAd2(不管是“清渭浊泾”还是“泾清渭浊”,都成就了关中八景之一而闻名于天下。
看看这肥沃的关中地区,比我们黄土赫赫的陕北高原可是富饶多了。
关中风调雨顺,百姓种田都是靠天吃饭,不像我们陕北地区,雨水稀少,河流缺乏,皆为沙漠旱地,百姓整天为了无水浇地而发愁,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
最近这数百年,更是有一句话叫做“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懒汉怒吼秦腔”的俗语,正是从侧面印证了“泾清渭浊”的关中地区的风俗民情。
仔细想想也是那么个道理,关中地区的老百姓只要春天把种子撒在地里,然后就可放任不管,风调雨顺的只等待着秋日的收获,这期间打发如此多的时间便是自娱自乐的秦腔了。
而正因为关中地区百姓过着安逸舒服的生活,时间长了,人慢慢的就会变懒。
很多外地的人更是向往这种神仙似的生活,就从各地迁徙而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大自然的发展规律,环境遭到破坏,漫天的尘土到处飞扬,那种山清水秀、天蓝云白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等待的也只有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我们在渭水边小憩了一会,吃了点干粮,打算一鼓作气的直接赶往西安府。
第一次来到关中地区,心里自然也是高兴得很,这里人多、地平、物产丰富,各种东西应有尽有,真是人间的天堂。
我们行了大概半个时辰左右,便远远的看见了西安府的城墙。
远远望去,西安的城墙高大厚实,威武雄壮,甚是壮观。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