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大唐狂魔 > 第一百章

第一百章

陈浩天出生于大年初一即正月初一,为未来佛弥勒佛祖,他低圣诞就是正月初一弥勒菩萨(梵文ait

e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梅怛俪药,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常被尊称为弥勒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佛教大师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尊佛简介

弥勒佛像即未来佛,藏语谓“强巴”“弥勒”是巴利文meida的音译简称追其根源,始自梵文ait

eya,新称弥帝隶,梅低梨,迷谛隶,梅怛丽,每怛哩,梅怛丽药,昧怛曳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一生补处菩萨先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即人中五亿七千六百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弥勒佛在民间普遍受到信奉早在西秦(4—5世纪)时期,甘肃炳灵寺石窟弥勒佛已有弥勒佛像的绘制早期的弥勒佛是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绘制雕塑的形象有菩萨和佛两大类根据《弥勒上生经》塑造的弥勒形象为菩萨相,表现的是弥勒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的形象其特点为弥勒身着菩萨装,双脚交叉而坐,后以左脚下垂,右腿曲屈,右手扶脸颊,称作“半跏思维像”此为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等待下生的情景云冈石窟第十三窟有一尊北魏时期的交脚弥勒佛坐像,像高13米,为早期的石窟弥勒注维摩经一曰:“什曰:弥勒,菩萨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罗门子”法华嘉祥疏二曰:“弥勒,此云慈氏也过去值弥勒佛发愿名弥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经,弥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说慈心三昧经,故曰慈也华严经云:“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贴金弥勒佛天台净名疏五曰:“言弥勒者,有云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弥勒,此翻慈氏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国人称为慈氏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云无胜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亲见正文,未可定执”俱舍光记十八曰:“梅怛,此云慈俪药,此云氏菩萨于慈姓中生,从姓立名,故名慈氏旧云弥勒,讹也”玄应音义二十五曰:“梅怛丽药,此云慈,即旧云慈氏者也慈有二因缘:一值慈佛发心,二初得慈心三昧因以名焉言弥勒或云梅低黎,并讹也”慧苑音义下曰:“弥勒,具昧怛曳,此翻为慈氏也”弥勒佛照片集锦(20张慧琳音义十四曰:“弥帝隶,古云弥勒,皆讹略不正也,正音云每怛哩”西域记七曰:“梅怛丽耶,唐言慈,即姓也旧曰弥勒,讹略也”在密教,胎藏界之弥勒,坐于中台八叶院东北方之莲上,金刚界之弥勒在贤劫十六尊中,坐于东方,羯磨会三十七尊中之西方金刚因菩萨,即为此尊之本誓,大轮金刚者,此尊之教令轮身也密号曰迅疾金刚贤劫第五尊佛是弥勒佛,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层天,弥勒菩萨现在正于兜率天内院为诸天演说佛法,那里的一天是我们地球上的400年,其一年为十二个月,一月有三十天,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即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年,弥勒菩萨由兜率天内院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少林禅院斋堂弥勒佛弥勒将来乃是一尊福佛,他降世的那个时期,地球经过了许多变化,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多是平原,海水平静,土地肥沃,多有自然乐园一年四季,风雨调顺,百花开放,万类和宜,产物丰收,果实甘美,并产天然粳米,没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长寿,毫无疾苦又无任何灾难,人心皆为大善,没有贪嗔痴慢疑……,更无杀盗­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人人皆知修习身口意三业清净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别,无有争执,相见欢悦,多以善言互相勉励,人行万善,无诸恶业,饮食无忧其衣裳,不需人工纺织,地长天衣树,树上会生各式各样的细软衣裳,任人采取穿著;房屋宫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没有少许污浊不净,人欲大小便溺,地厕自开,便后自合地上多产各类宝物,随手可拾,人拾宝石于手中玩赏,会说:听说过去劫时(大概是指我们现在劫),人为财宝,互相伤害,系闭牢狱,受诸苦恼,如今此宝,如同瓦石,无人守护,真是一个清平世界那时世界虽有若­干­小国,而只有一个大国统一,在此地球上,有宽广四百万里的大平原,四大海水,各据一方,有大都城,名­鸡­头城,东西五百里,南北二百八十里,土地平广,人民众多,街道整齐,空中有龙王名叫水光,夜雨香泽,昼则晴和城中有罗刹众,名叫叶华,于深夜出现,为人类服务,除去秽恶,打扫清洁,又以香水遍洒于地,非常香净龙神鬼类,都为人类工作,但绝对不须祭拜,那时世间已无迷信拜拜之事天时地利,人民和顺,鬼神拥护,感生了一位转轮圣王出世王名“儴佉”,京都就是­鸡­头城,对于人民百姓,以正法治化,有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臣宝守藏臣宝等,以镇此世界,不用刀杖,自然靡伏,极其自由,逍以在,平等安乐编辑本段供养方法供养神佛造像需用“御守盐”调和清水为神像神龛清洗每月农历十八日或特别大事来临前需要祈福,此时将要写的话书写在御守宣上之后放入瓷制的苏摩钵焚烧苏摩钵是不同的人不能混用,因为每个都要按照不同的人生日在结印册上添加结雍农历3到5月出生添加“故实除蝗,八重冰梅,九叶铃莲”3个结印农历6到8月出生添加“集古兵要,五音分金,明神鸟居”3个结印农历9到11月出生添加“木灵御币,和汉三才,赑屃”3个结印农历12到2月出生添加“羽心,藏之介,四灵物”3个结印随着时间的使用苏摩钵的灰烬放满后就将灰烬放入封印函内,永远封闭起来平时用御守盐擦洗后还要做到七布施七布施:一为和颜施:对于别人给予和颜悦­色­的布施二为言施:向人说好话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说好话,并勉人切实力行三为心施:为对方设想的心,体贴众生的心的布施四为眼施:用慈爱和气的眼神看人五为身施:身体力行帮助别人六为座施:让座给需要的人的布施七为察施:不用问对方就能察觉对方的心,并给予相对其所需的方便的布施

此佛常怀慈悲之心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无能胜”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现在兜率天内院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据《弥勒下生成佛经》所说,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弥勒继释迦成佛后,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以三会的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中国弥勒信仰状况

在我国弥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时就已出现了绘制的弥勒像,如甘肃炳灵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弥勒像,主要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大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创作菩萨形的弥勒像主要表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这时的弥勒像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脚下垂,右手扶脸颊的半迦思维形,而如来形的弥勒像则是下生成佛后的形象,与释迦佛的造像没有多大区别大致从北魏开始,中国逐渐流行对弥勒下生的信仰,同时也开始出现穿上佛装的弥勒佛像由于弥勒作为未来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还有一些弥勒的巨像产生最大的弥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宫万福阁(又称大佛楼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总长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弥勒佛像则为四川凌云大佛,此佛立于四川乐山市岷江东岸凌云山上,大佛依断崖造成,坐像世称“乐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肩宽二十八米,雕像相好庄严,比例匀称,气魄雄伟,临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弥勒,最大的铜制弥勒佛就是奉化雪窦寺弥勒佛编辑本段供养方法据《茶音闲谈录》载,弥勒佛的供养和一般的神像供养不同,因为弥勒佛是未来佛,除去每天三炷香的香火供养外,每月十五,应该用“御守盐”调和清水为神像神龛清洗“御守盐”为东密佛教特有的祈福结印开光用的盐本身具有很强的灵­性­,可以沟通天地神灵,所以定期用御守盐清洗神像神龛是很需要的每月农历十八日或者特别大事来临前需要祈愿求副,应该在“御守宣”写上愿望,之后放在香炉上焚化“御守宣”是一种符咒纸,在符咒纸上写愿望焚化,可以很好的和神灵沟通,这样经常和神交流才能更好的得福编辑本段菩萨心咒嗡美镇达楞梭哈弥勒菩萨心咒之功德若有闻此咒音一字者,亦不落三恶道,亦不入胞胎而生莲花中美镇达楞=梅怛梨耶(梅-美镇;怛梨耶-达楞)=弥勒的梵名编辑本段造像演变弥勒形象共有三个第一个形象出现在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菩萨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上生经,说他本是世间的凡夫俗子,受到佛的预记,上生兜率天,成为登十地成等正觉的菩萨,演说佛法,解救众生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莫高窟第275窟交脚弥勒(北凉,412~460)佛装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下生经,说他将由兜率天下到人世间,接替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由菩萨变为未来佛第三个形象五代开始出现,再演变为肥头大耳咧嘴长笑身荷布袋袒胸露腹盘腿而坐的胖和尚形象该形象依据后梁时期一个自称弥勒化身的僧人契此的涅最后这个形象不再具有以前形象那种庄严凝重的宗教意蕴,变得随和,贴近生活可以由人随意调侃揶揄这是弥勒世俗化的必然结果弥勒佛的形态至元代发生巨大变化,大肚盘坐喜笑颜开的新型弥勒佛流行学术界普遍认为它的原型是五代时期的明州高僧契此(?一约916年他常持一布袋乞食,并口诵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江浙间多以契此是弥勒"分身"示现,故多图画其形象最早的一例是宋代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岳林寺为他建阁塑像明清寺院则将此种大肚弥勒佛置于天王殿中央,以笑迎四面八方的信徒杭州灵隐寺飞来峰雕刻的布袋弥勒佛,高约2公尺,约作于元代福建省稿市海口镇石刻布袋弥勒佛,高6.4公尺,宽8.9公尺,创作于元末明初编辑本段弥勒生缘弥勒上生经曰:“佛告优婆离:弥勒先于波罗捺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生,劫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家本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艳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曰:“佛住摩伽提国寂灭道场弥伽女村自在天祠­精­舍,时有迦波利婆罗门子名弥勒,躯体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编辑本段弥勒出世弥勒金像弥勒为贤劫千佛之第五佛自今经五亿七千六百万年出世于第十之灭劫继绍释迦佛于龙华树下以三会之说法,化了一切之人天也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曰:“时诵经仙人者,今此众中婆罗门子弥勒菩萨摩诃萨是我涅盘后五亿七千六百万岁,当穰佉转轮圣王国土华林园中金刚座处龙华菩提树下得成佛道,转妙法轮”菩萨处胎经二曰:“弥勒当知:汝复受记,五亿七千六百万岁于此树下成无上等正觉”编辑本段弥勒净土欲界六天中第四之兜率天有内外二院其内院常为补处菩萨之生处今弥勒菩萨生于此故谓之为弥勒之净土弥勒上生经说净土之相以劝愿生兜率净土弥勒三尊是弥勒菩萨法华林菩萨大妙相菩萨,复有他方诸大菩萨发心而来,古来大德发愿往生者众,其中有阿难尊者戒贤大师道安法师法遇法师玄奘大师窥基大师无着菩萨世亲菩萨智者大师智晞灌顶玄朗道宣律师近代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慈航法师……编辑本段弥勒三尊指以弥勒佛居中,法音轮菩萨居左,大妙相菩萨居右之三尊佛像据唐代金刚智译之吽迦陀野仪轨卷中载,作随心曼荼罗,中央为弥勒,两侧各为法音轮与大妙相,四方则有四大天王编辑本段布袋和尚简介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布袋和尚,明州(宁波奉化人,或谓长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有关事迹

布袋和尚应化事迹不胜枚举,在这里略举一二,若有人问怎样布袋和尚做才不可堕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有人问和尚有法号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八时观自在问大师有行李否?又以偈答曰: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曾有居士恭请和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大师复书一偈于居士之门上曰: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常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布袋和尚有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弥勒像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非圣非凡复若乎不疆分别圣情孤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携锡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他在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露天弥勒大佛上,留有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其后在其它州有人见和尚亦负布袋而行于是四众竞图其像今岳林寺大殿东堂全身见存之所以示时人,时人不识,因为他“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来由?”(清·王廷诤题附涌泉寺联有人曾赞其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赞语反映出作者及大众的心声五代后梁时期,奉化人布袋和尚曾屡上雪窦弘法,他圆寂后被世人奉信为弥勒转世是故,雪窦寺被信众广泛尊崇为弥勒道超渐有佛教第五大名山之盛誉

皇帝赐号

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募建阁时,将弥勒菩萨塑像于寺内,宋徽宗赐阁名为“崇宁”,从此天下寺院才开始供奉布袋和尚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佛教造像中,就有这样一尊弥勒像,所雕的弥勒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手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人们见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本论全书判为五分,名称是本地分,摄抉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五分的大要为:一本地分:这是前五十卷的内容,此分广说瑜伽禅观境界十七地之义,以境行果三相摄十七地,这是本论的主体二摄抉择分:次三十卷,略摄十七地,显扬本地分中未尽要义,发挥唯识道理,于境谈八识,于行详菩萨,于果说无住涅盘三摄释分:次二卷,略摄诸经,解释诸经之仪则四摄异门分:次二卷,略摄经中所有诸法名义差别五摄事分:后十六卷,明释三藏之要义参阅本地分十七地

瑜伽一卷五页云

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唯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十者闻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声闻地,十四者独觉地,十五者菩萨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无余依地如是略说十七名为瑜伽师地

二解

瑜伽释八页云:地谓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摄取义是瑜伽师所行境界,故名为地如龙马地唯此中行;不出外故或瑜伽师依此处所,增长白法;故名为地如稼穑地或瑜伽师地所摄智依此现行,依此增长;故名为地如珍宝地或瑜伽师行在此中,受用白法;故名为地如捧地或诸如来名瑜伽师平等智等行在一切无戏论界无住涅盘瑜伽中故是彼所摄,故名为地或十七地摄属一切瑜伽师故如国王地是故说名瑜伽师地瑜伽释八页云:三乘行者由闻思等,次第习行如是瑜伽,随分满足;展转调化诸有情故;名瑜伽师或诸如来证瑜伽满;随其所应,持此瑜伽调化一切圣弟子等,令其次第修正行故;名瑜伽师地谓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摄义是瑜伽师所行境界,故名为地如龙马地唯此中行;不出外故或瑜伽师依此处所,增长白法;故名为地如稼穑地或瑜伽师地所摄智依此现行,依此增长;故名为地如珍宝地或瑜伽师行在此中受用白法;故名为地如捧地或诸如来名瑜伽师平等智等行在一切无戏论界无住涅盘瑜伽中故是彼所摄,故名为地或十七地摄属一切瑜伽师故如国王地是故说名瑜伽师地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为论欲令证得瑜伽师地而说此论,故以为名如对法论或复此论无倒辩说瑜伽师地,故以为称如十地称或复此论依止此地,故以为号如水陆花由是论名瑜伽师地

弥勒佛全名弥勒阿逸多,在菩萨的名字已经体现,教导我们如何修学,充分流露弥勒菩萨的大慈大悲,以达到我们学习的榜样一:弥勒,慈氏也慈能济喜菩萨教授我们要在财物和­精­神上施与众生,令大家快乐欢喜富贵我们就会得到慈的力量和荣华富贵安乐的果报二:阿,无量,广大也菩萨教授我们要有广大心量,有包容的心,宽恕大家过失,有容忍力量我们就会得到相貌圆满的果报三:阿逸多,无能胜菩萨教授我们学习最殊胜的智慧,用智慧去办事,用智慧去利益人民从心地远离贪嗔痴等烦恼,学习如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做事要有头有尾,才会圆满无能胜要帮助苦难的人,度生死苦海,到涅盘彼岸从苦难此岸带到快乐彼岸要有观机说法的最胜方便,使大家都得益安乐我们就会得到最胜尊贵的果报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