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将至,小村子里面热闹了起来,在这个时代元宵节比春节还要隆重,因为后世将元月初一作为春节的习俗还没有确定,这里的春节指的是立春,自然没有已经成形的元宵节热闹了。元宵节在汉代已经座位正式的节日确立了下来,发展到魏晋已经是全民性质的大节日了,其隆重程度绝不亚于现代的春节。
这天家家户户赶制着灯笼高高挂在门口,整个国家取消宵禁赏灯三天,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可彻夜不眠地赏灯庆祝,一年到头劳作辛苦的人们可以舒心的吐口气了。
方老爹坐在门口的竹凳上已经一上午,凳子旁边放着几个已经扎好的灯笼骨架,还没有抹浆糊上彩纸。他手中捏着竹篾专心扎着下一个灯笼,看似粗糙笨拙的手在未成形的灯笼骨架上下翻飞,一时之间居然变得灵巧无比,不远处的吴筝看得是眼花缭乱,暗叹不已。
看方老爹一上午都不曾休息,吴筝倒了碗水,走到老爹跟前,递给正忙于活计的他,说道:“爹,您喝口水稍事歇息吧!已经编了这么多了,咱家还能挂得了这么多灯笼?”
方老爹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接过女儿递来的水,笑道:“傻丫头,你当这些灯笼全是给咱们家挂的?”不等吴筝表示疑惑,老爹接着回答道:“这些啊,是要送到镇上参加灯会的!”
吴筝听说过元宵节的灯会也是周围村落扎灯好手一展才艺的“比武场”,灯会那天扎灯匠人会在路旁摆好摊位,做的灯比平常家用的稍小,路人可随手提着走,被路人提走的灯笼越多就说明匠人的手艺越高,灯笼被提走最多的匠人官府还要奖励十斗米呢!当然匠人参加灯会未必是冲着那十斗米去的,大多是图个热闹赚点零钱罢了,想不到方老爹还是扎灯匠人呢!
吴筝拿起一个扎好的灯笼仔细看,老爹的灯笼扎得虽然结实耐用,式样却显得有些陈旧和古板,其实用他们那个时代的审美眼光来看已经是很美的了,只是吴筝毕竟是现代人,看惯了红灯绿酒的她,什么样的彩灯没见过?再看这样的灯笼就有些“小巫见大巫”了,看不上眼也是自然的。
用什么办法来补救一下呢?她思索着,眼睛瞄到老爹准备的彩纸多是大红大绿的喜庆之色,吴筝心下有了主意。她拿起一个灯笼骨架,打量着,问方老爹:“爹,这个能给我玩玩吗?”老爹抬头看了他一眼,“行啊丫头,你喜欢尽管拿去好了。”
吴筝嫣然一笑,拿着灯笼转身回到了屋里,找出村里先生给她的笔墨纸砚,拿出白纸在灯笼上比划了一番之后,又研好了墨,拿出毛笔沾满,挥毫在白纸上写写画画。等墨迹干了之后,把带有字画的纸用浆糊糊到了灯笼上。把小灯笼放在桌子上,吴筝左看右看了一番,觉得没什么需要修改的,便提着灯笼出去了。
方老爹正专心编制灯笼呢,却见一只素手在眼前晃呀晃,他抬起头来,马上被筝儿另一只手上的灯笼吸引住了。这只灯笼一反大红大绿的喜庆底色,而是素白的,灯笼下方画着一丛兰花,淡淡几笔勾勒而成,清新素雅。上方却是几行小字,即便是大字不识一个的他也能瞧出这笔字的端庄秀丽。真是一盏好灯啊!
方大爹兴奋地两眼放光,赶忙站起身来又细细打量了一番,惊讶地看着身旁的筝儿,声音里带着颤抖:“丫头,这是你做的灯?”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