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家帖木儿和他的后代
突厥各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又吸收了所到之处各种较高形态的文化,他们虽然受到蒙古贵族的统治,却对蒙古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致使许多蒙古贵族突厥化而且,蒙古人也犯了与阿拉伯人同样的错误,招募大量的突厥人入伍随着蒙古帝国的分裂,这些突厥人立刻占据了显著的地位14世纪后半期在中亚登上历史舞台的帖木儿,就是一个最成功的冒险家
帖木儿出身于突厥化的蒙古贵族家庭,他于1370年推翻撒马尔罕的蒙古统治者,建立帖木儿帝国,将突厥各部组成强大的军队,在30余年间,他消灭伊利汗国,打败金帐汗国;向南侵入印度,洗劫德里;向西侵入小亚细亚,与奥斯曼帝国展开激战,俘获奥斯曼苏丹1404年(明永乐二年),帖木儿踏上进攻中国的征途,但次年在途中病逝
帖木儿帝国不久就灭亡了但他的后代在南亚次大陆建立了功业1526年,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打败印度的十万大军,攻陷德里,建立莫卧尔帝国,这个帝国在17世纪~18世纪几乎统治了整个印度次大陆,是当时欧亚大陆上的强国,并且最终使###教在次大陆站稳了脚跟,帝国直到1858年被英国殖民当局废除,但###教与印度教的斗争直到现在仍在激烈进行
奥斯曼帝国――三大洲的祸患
当巴布尔在德里巩固他的统治的时候,突厥人的另一支后裔――奥斯曼土耳其人已经把他们的星月旗Сhā到了维也纳城墙下他们本是一支游牧的突厥部落,随塞尔柱人定居在小亚细亚
到14世纪中期,整个小亚细亚都已处在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控制之下1354年,他们渡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欧洲,在此后一个世纪里,他们对欧洲人不断取得军事胜利,进占马其顿攻克索非亚剿灭塞尔维亚帝国,并于1453年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这距离他们的突厥人祖先第一次向这座伟大的首都派出使团已将近900年然后他们渡过多瑙河击败匈牙利围攻维也纳,对欧洲保持了一个多世纪的巨大压力,到1683年最后一次围攻维也纳惨遭失败,其后这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就开始了漫长的解体过程
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在黑海海峡西岸的伊斯坦布尔(即君士坦丁堡),但它的领土中心在小亚细亚这个帝国地跨三洲,西部伸入东南欧,向北达到克里米亚以北及外高加索地区,向东直抵波斯边界,向南伸入阿拉伯半岛和埃及,并沿北非海岸向西延伸它的衰落过程漫长而痛苦,饱受欧洲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但它在愚昧落后野蛮和垂死挣扎状态下的霸权野心也令人痛恨内忧外患之下,帝国统治者祭出了种种法宝18世纪后,帝国苏丹把在###世界实际上已经废弃了几百年的哈里发的桂冠戴到自己头上,并在境内推行“奥斯曼主义”的观念,强调所有民族所有臣民对一个帝国一个朝代的忠诚;后来,他们又看到了泛###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可资利用的价值
泛###主义是19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潮,强调所有穆斯林团结起来,共同抵御欧洲列强的入侵泛突厥主义则是此时处在沙皇俄国残酷统治下的一些突厥语民族中的知识分子,为联合境内外突厥语各族共同反对沙皇俄国而提出的一种主张,他们的领袖因遭到沙皇迫害而逃到土耳其他们都错误地把实现自己理想的消寄托在了奥斯曼苏丹的身上,而帝国当局立即把这些思想变成了推行反动政策的工具,既迷惑境内外穆斯林和突厥语各族群众,又借以抵抗西方列强,维持其帝国的梦想和统治即使190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上台的“青年土耳其党”,也依然继承了历届封建统治者的内外政策,并把帝国拖向了与欧洲列强争霸的战超使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交战国之一
浴火重生的土耳其
瓜分解体中的奥斯曼帝国的遗产,是欧洲列强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大战中的失败,使奥斯曼帝国终于分崩离析境内各被压迫民族纷纷摆脱帝国的统治,而战胜国英法等国乘机企图进一步瓜分土耳其本土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之际,土耳其爆发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他们联合民众,组建革命军队,经过艰苦奋战,终于驱逐协约国列强支持的希腊入侵者,赢得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
随着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奥斯曼主义泛###主义和泛突厥主义在土耳其重新滋长凯末尔坚决拒绝了这些思想对革命的侵蚀和影响他反对恢复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和统治的想法,坚决主张建立独立的土耳其民族国家,废除苏丹制,建立共和国;他提出“亚洲的新口号不再是泛###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废除哈里发制度,建立了世俗的而非###教的政权;他拒绝那种“建立包括从爱琴海到中国海的各个突厥民族和鞑靼民族在内的新的大突厥帝国”的主张,认为其他地方的突厥族兄弟可以得到我们的同情和友谊,但他们必须自行确定各自的政治前途在凯末尔主义指导下,一个现代的土耳其国家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迅速成长起来建国后的土耳其,基本上一直遵循了凯末尔为它确立的方向
当今世界的突厥语民族及其分布
从历史上可以看到,突厥汗国在唐朝打击下灭亡后,突厥后裔并未发展成为一个现代民族,“所有突厥人组成的统一国家”在历史上从未存在过,“泛突厥主义”也早已被历史抛弃,“独立的###厥斯坦国家”更是一个荒诞不经的神话
“突厥人”包括的民族及其分布
目前,突厥诸民族这一群体包括了多少民族,还没有见到准确的材料,只能从该语族包含的语言种类推测出大概数量按突厥语言学家的一般说法,全语族包括了30余种语言,主要有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吉尔吉斯语维吾尔语乌孜别克语(乌兹别克语塔塔尔语(鞑靼语撒拉语西部裕固语阿塞拜疆语土库曼语雅库特语阿尔泰语土耳其语等与此相适应,现在正在使用这些语言的民族都应该算作突厥各民族多数情况是一个民族使用一种语言,但也有一个民族使用多种语言的现象
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国土耳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伊朗阿富汗蒙古等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人口超过一亿中国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裕固撒拉塔塔尔以及新疆蒙古族中的一部分,人口近千万这些民族的形成时间各不相同在一些民族已经形成的时候,另一些民族可能还只是众多部落或部族中的一个,或还处于形成的最初阶段这些民族之间由于历史的原因,或者很早以前有过共同的血缘关系,或是不同的民族因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区,在语言风俗习惯上确实有了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而且在###教征服这些地区的时候,操突厥语的各部落部族和民族大多被迫或自愿皈依了###教,使他们又有了新的共同特征当然,在###教影响没有到达的地区,一些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依然保持了原来的信仰或状态,如我国的裕固族俄罗斯的雅库特族图瓦族等
现在出现的“突厥语国家”这个概念则是指主体民族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国家这样的国家现在有五个,即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五个国家中,土耳其建国时间较长,1923年10月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其他四个国家都是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宣布独立的
天台山的灌顶大师
灌顶大师出现在本书的第一回和第十二回中,历史上亦真有其人
灌顶大师(公元561 - 632年,隋朝僧,临郝安人,俗姓吴字法云,名灌顶世称章安大师七岁从摄静寺慧拯法师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慧拯圆寂后,于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至天台山修禅寺谒智者大师,承习天台教观他的特色是慧解超强,一闻不忘,而且能日记万言,曾长时间随侍记录结集智者大师讲说的经教,如: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等,大小部百余卷《佛祖统记》的作者志磬大师赞叹,由于有灌顶记录结集天台宗的教学,智者大师的智慧菁华能够流传于今日可见灌顶在天台宗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开皇十七年(公元五九七年,智者大师示寂,灌顶承智者大师遗旨,奉留书及诸信物至扬州谒晋王晋王因之为智者大师设千僧斋,建造国清寺
智者大师圆寂后,灌顶承继天台宗法系,接掌国清玉泉两大丛林隋大业十年(公元六一四年,着《涅?玄义》《涅?经疏》,历经五年才告完成时值隋末兵乱,群盗竞起,灌顶形容当时为“何年不见兵火,何月不见干戈”“菜食水斋,冰床雪被”章安大师晚年驻锡会稽称心精舍,宣讲《法华经》当时知名高僧嘉祥寺吉藏法师,先前曾疏解《法华》,后闻章安之道,乃废讲散众,投足请业,法席集一时之盛除了上述著作外,灌顶编辑有天台宗的宗史《国清百录》及《智者大师别传》,并巩固了天台教团的组织唐贞观六年八月七日,安详示寂于国清寺,寿七十二吴越王请?为 “总持尊者”后人将他比喻为阿难尊者,有结集法藏之功
灌顶大师圆寂后,时值隋唐交际,佛教其他宗派陆续成立,又受玄奘大师新译唯识思想及诸多因素的影响,《俱舍论》和“唯识学”非乘盛,华严宗密宗等学说也相继兴隆禅宗方面有六祖惠能大师的顿悟禅,净土宗有善导大师集净土教学之大成,南山律宗亦由道宣律师所创立天台宗此时分为国清系和玉泉系两派国清系以“止观”为本,玉泉系则以“戒律” 为重虽然玉泉系的门下比国清系兴盛,但《佛祖统记》的作者志磐大师,认为玉泉系不以天台教观为重,有失法统国清系从灌顶大师之后,传给智威慧威及左溪玄朗,其后是荆溪湛然在湛然之前的天台宗,大都处于比较必自修的状态
国清寺的智者大师
本书第一回写道:
话说这位智者却是大有来历,本名唤作陈德安,颍川人,乃是天台宗的开宗祖师少时就极具慧根,相传七岁的时候曾听众僧口诵《普门品》,初听之下便可知其大意,朗朗而诵,当时众人便纷纷称奇之后因陈朝灭亡,四处避乱,因一段奇缘,习得一身好功夫当云游至扬州禅泉寺的时候恰好碰到晋王杨广,杨广仰慕甚久,相见之下要求进行戒法,智者便对杨广说:“大王纡遵圣禁,可名总持”晋王受菩萨戒法,答道:“大师传佛法灯,宜称智者”,智者法号便由此而来后来智者云游至浙东天台山,只见周围古松蔽日,修竹凝翠,更兼地势高峻,罡风猎猎,清凉幽静,心中极为喜欢,便起定居立寺之意,搭了一个茅屋住了下来,广收门徒,由此创立天台宗
关于智者,历史上确有此人,也是灌顶大师的师父智者为我国天台宗开宗祖师(一说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隋代荆州华容(湖南潜江西南)人,俗姓陈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七岁即好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诵持之年十八,投果愿寺法绪出家未久,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诸经,二旬通达其义陈天嘉元年(560),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慧思为示普贤道超讲说四安乐行,师遂居止之一日,诵法华经药王品,豁然开悟既而代慧思开讲筵,更受其付嘱入金陵弘传禅法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观之基础
陈太建七年(575),入浙江天台山,于佛陇之北建寺居之九年,帝敕赐‘修禅寺’之号至德二年(584),陈后主率后妃从师受菩萨戒,三年奉敕出山,寓金陵灵曜寺,未久,于太极殿宣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经,又于光宅寺讲法华经等及隋军攻破金陵,师西游玖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炀帝)累请东返,师鉴其诚,乃至扬州为授菩萨戒,王敕赐‘智者’之号其后西行,至当阳玉泉山建寺,开皇十三年于寺讲说法华玄义,文帝乃敕赐‘玉泉寺’之额翌年又宣讲摩诃止观,十五年复应晋王之请,东返金陵,撰净名义疏开皇十七年,坐化于山中大石像前,世寿六十,戒腊四十生前造大寺三十六所(一说三十五所),度僧无数,传业弟子三十二,其中著名者有灌顶智越智?等师入寂后,杨广派人依其所遗图画于天台山下建寺,大业元年(605),即位后并亲赐‘国清寺’之额后周世宗时追谥‘法空宝觉尊者’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又加谥‘灵慧大师’
至于小说中写道他武功高超,击败一路南下挑战中原武林的西域大摩法师,却是笔者杜撰而已,小说家言,读者切勿当真
隋文帝与佛教的关系
本书的第一回中有如下描述
灌顶大师摇头道:“非也,非也,且听我慢慢道来,这事却要从我大隋皇上说起”众人听他忽然提到当今皇上,不禁惊诧万分,怎么佛门的事情却扯到当今皇上去了,个个提点精神,自是等灌顶大师继续说下去灌顶大师道:“我皇自小养育在冯翊般若寺,收养他的女尼智仙临终前曾交给他一袋舍利子,交待说,日后他自会腾达,但这袋舍利子务必在全国各寺院建塔珍藏,如此我中华龙脉才会久盛不衰后来我皇得了皇位,即位不久后,想起此番话来,感叹甚久,对女尼之话自是深信不疑不久即分三次在全国一百一十余州普建舍利塔,选址建塔时我皇曾命全国十位高僧来京出策,吾师智者有幸参与”李渊道:“想必这位智者大师乃是有德高僧,李渊好生想见上一面”
这绝非笔者杜撰,历史上确有此事请见以下几段文字
自从周武灭佛后,佛教元气大伤,隋文帝登极后,大兴佛教,隋唐佛教之盛,历史上称它为黄金时代谈到复兴佛教的功臣--隋文帝,他的出身和童年生活以及如何发愿弘扬佛法,值得向读者介绍的
隋文帝杨坚,他出世时,正当是后魏大总七年六月十三日,降生在般若寺内,当欲生时,红光照室,并有紫气满庭,紫气之色,能使人的衣服,并为之变紫,顿使内之人,见此异状,惊异不已!
六月的天气炎热,褓母用扇子为小儿扇风,小儿怕冷,寒甚几绝,已经哭不出声来这时,忽然有一此丘尼,无因而至,对文帝的父亲说:“你们不用为此儿的,他有天佛所佑”,并替小儿取一乳名--那罗延,梵语那罗延,含金刚不坏之义这位比丘尼又说:“此儿来处不比寻常,你们欲家秽杂,由我来抚养”文帝的父母既不认识那尼师,当然不愿意将爱子让一个尼师来抚养可是那罗延小儿很怪,他看见尼师就不哭一离开神尼他就啼哭不休,使得太祖全家无法止儿啼,后来只有忍痛让神尼来抚养
太祖割宅为尼寺,开一小门相通,小儿由神尼带去抚养,因此文帝在褓襁之际,就与神尼过着出家生活,吃斋奉佛,有十三年之久
上面所说神尼法名智仙,河东蒲坂刘氏女她从小出家,而且精研戒行有一天她忽然不见了,寺内和尚怕她堕入井中去,到处寻找,原来她在佛堂中俨然如禅者入定那时她只有七岁,可见神尼生来就不平凡从此以禅定为她专修功课,并吃吉凶成败之事,莫不奇验她住的般若寺时,也就是文帝降生时的地
那罗延七岁时,神尼有一天对他说道:“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又交给他一袋舍利子,并说:“檩越他日为普天慈父,此是大觉遗灵,故留与供养” 神尼沉静寡言,精修道业文帝在寺内由神尼教养,一直到十三岁,方始离开佛寺回到自己家中而神尼在般若寺内,住了四十余年,从不走寺门之外,到了周武灭法,神尼才隐住皇家,内著法服,戒行不改文帝后来果然如神尼所说:自山东入为太子,重兴佛法,皆如神尼数十年前的预言
文帝登极后,常常对群臣讲,追念阿梨,这是他小时对神尼的称呼文帝又说:“我兴由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似从道人中来,(那时称出家人为道人)由小时住寺至今,乐闻钟声”
文帝登位时,智仙神尼早已圆寂,为了要报她的恩德,敕令史官王劭为神尼作傅,并发大愿,度僧弘法仁寿元年文帝和皇后在宫内感获舍利,并放光明,以砧锤试之,一无所损他登极时,曾与昙迁法师各置舍利于掌上而数,或少或多,始终无法数定,迁法师说:“诸佛法身,过于数量,非世间所测”
文帝用七宝瓶贮之,及至海内大定,这才忆起梵僧之言因此将舍利分送各州郡建塔供养,塔下皆图有智仙神尼之像有的书中记载舍利是智仙神尼的舍利,南京摄山栖霞寺就有这一座舍利塔,塔上出有智仙神尼的像,不知者都说是神尼的舍利,共实不是这是文帝建塔给像报恩之义
文帝在塔铭上说:“菩萨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坚,敬白十万一切三宝,弟子蒙三宝福佑,为苍生君父,思与民遮,共建菩提,今故分布利,诸州供养,欲使共修善业,同登妙果,仍为弟子,法界幽显,三涂八难,忏悔行道奉请十方场三宝,愿起慈悲,受弟子等请,降赴道超证明弟子,为诸众生,发露忏悔”
建塔佛事,异僧出现
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是隋文帝降生之日,文帝在他生日那天,怀念父母深恩,延请大德沙门,诵经论道,欲在海内,选择三十个清静佛寺,建塔供养,栖霞山的舍利塔,就在仁寿元年第一次所建的
文帝并下诏道:“朕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共修福业,今使现在未来,俱获利益,宜请沙门三十人,能解佛法,堪宣遵者,各带待者散官,分道送舍利于诸州起塔尽卅位现有高僧为朕及所有人民幽显生灵,七日行道,当地的官员,刺史以下,放假七日,停止常务,专知建塔之事,同时要在十月十五日正午入函一时起塔
皇帝在起塔这一天早上,在左京大兴殿西,迎请佛像,沙门三百六十人上殿,左右密报人数三次,都是三百六十一人,多出一僧来,帝见一异僧,披褐色衣对左右说:“勿惊置之”等到行道完毕,再找这位异僧,已不复见文帝说:“佛法重兴,立舍利塔,必有感应”果如其言,各地都有瑞应奏闻
隋文帝重兴佛法,其他的不说,但就两次在各州兴建舍利佛塔就有八十三所之多第一次仁寿元年十月十五日,同时舍利入函的有三十处;第二次是仁寿三年四月初八日,同时舍利塔落成的有五十三所,关于各地舍利入塔的瑞应,高僧传内均有记载
5、济世安民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