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倚青剑看隋唐那段刀剑纷飞时 > 62、千金要方

62、千金要方

又过得数日,孙思邈叫来童子和翟安,说道:“你们学医也有些天数了,今日为师就和你们说说这治病观点”两人点头,当即用心倾听,只听孙思邈道:“治病须天人合一,天有四时五行,寒暑选代,人亦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寝为之应天转运,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为霜雪,张而为虹霓,此即天地之除也,人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声音,此为人之除也二者相结台,阳用其神,­阴­用其­精­,天人之所用也”又道“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隔而为痈疽,弃而为喘,乏竭而为樵枯;诊发乎面,变动乎形;以此论天地,亦如此五纬盈缩,星辰错行,日月薄蚀,孛慧飞流为天地之物;山崩土陷为天地之痈疽,奔风暴雨为天地之气喘,川渎竭涸为天地之焦枯;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圣德,辅之以人事,可使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日消之灾”

翟安和童子听得迷惑不解,此等深奥理论,其间的奥妙,他二人一时如何能够一下子理解翟安一边倾听,一边用笔记下,须知中国医道,变化多端,并无定规,同一病症,医者秤寒暑昼夜盈虚动静男女大小内外而定不同医疗之法,变化往往存乎一心,少有定规,因之良医与庸医判若云泥翟安听罢道:“师父,你为何不写下一本书,好让后世之人行医之时有所借鉴”孙思邈点头道:“我向来就有此意,既然人命有胜千金,我看此书便取名为《千金方》罢”翟安和那童子听后,都大声叫好

此日下午,翟安一时无聊,便取来《黄帝内经》再次诵读,翻到《四气调神大论》一篇,读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铂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不禁暗暗点头,心道:“这几句话说得极是,口渴时再去掘井,跟人动手时再去打造兵刃,都是来不及了治病应当在疾病尚未发作之时着手,若是病入膏肓,便是扁鹊秦越人也是无能为力,望而走也”又想到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那几句话:“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心道:“良医见人疾病初萌,即当治理病入五脏后再加医治,已只一半把握了预防在先,治得要早越是省力的道理可惜却没多人能重视”

相传魏文王曾问名医扁鹊道:“你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请问哪一位最好?”扁鹊答道:“长兄最好,仲兄次之,我最差”魏文王再问:“那怎地你最出名?”扁鹊答道:“我长兄治铂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寻常人不知他事先能铲除病疾,是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人才知道;仲兄治铂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因此寻常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铂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地乡里;而我治铂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众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故以为我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魏文王叹道:“你说得好极了”相比之下,能防范于未然是最高明的,但往往因防范在前,不会出现恶果,使事物保持原态,没有明显功绩而被忽略正如不见防火英雄,只有救火英雄一样高明者不见得一定名声显赫

笔者注:中医“治未病”的观点来源于《黄帝内经》《内经》强调的是“治”,即从­阴­阳看全身反应进行预防­性­治疗“预防为主”重视的却是“防”,“亚健康”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从仪器和化验检查不出任何疾铂即使偶有头痛脑热也不足挂虑,仍处在“亚健康”状态孙思邈认为:“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鞋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历史上的孙思邈

孙思邈(541或581~682)为唐代着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编辑本段理念与贡献

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他在其所着的《大医­精­诚》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铂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酝禄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铂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展示在人们面前

据传孙思邈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提出伤寒禁忌十五条,颇为后世伤寒学家所重视他搜集了东汉至唐以前许多医论医方以及用药针灸等经验,兼及服饵食疗导引按摩等养生方法,着《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集方广泛,内容丰富,是我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着,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贡献;并对日本朝鲜医学之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千金翼方》三十卷,属其晚年作品,系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全书分一百八十九门,合方论法二千九百余首,记载药物八百多种,尤以治疗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最见疗效

他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他重视医德,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声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极为重视­妇­幼保浆着《­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

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着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部书的成就在于:首先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深的研究,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方》,真能大开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氏能寿逾百岁高龄,就是他在积极倡导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其自身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孙思邈的辉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崇敬人称“药王”,“真人”,“药圣”,隋唐两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对他以礼事之他去世后,人们在其故居的鉴山畔,虞诚奉祀乔世宁序中云:“鉴山香火,于关中为盛,虽###吴镇弗逮焉”孙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誉,尤其是日本名医丹波康赖和小岛尚质等对他十分崇拜

在药物学研究方面,孙思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药物的采集炮制到­性­能认识,从方药的组合配伍到临床治疗,孙思邈参考前人的医药文献,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证心得,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两部医学巨着――《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载方5000多首,书中内容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可谓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而《千金翼方》载方近3000首,书中内容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以及针灸等各个方面,对《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补充书中收载的800余种药物当中,有200余种详细介绍了有关药物的采集和炮制等相关知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将晋唐时期已经散失到民间的《伤寒论》条文收录其中,单独构成九十两卷,竟成为唐代仅有的《伤寒论》研究­性­着作,对于《伤寒论》条文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茓­”和“以痛为腧”的取­茓­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不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这些主张,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的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时至今日,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日锄活,如心态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饮食应有所节制,不要过于暴饮暴食;气血应注意流通,不要懒惰呆滞不动;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

由于《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响极大,因此这两部着作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两书问世后,倍受世人瞩目,甚至飘扬过海,广为流传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都曾经出版过《千金要方》,其影响可见一斑孙思邈死后,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并在山上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当地群众都要举行庙会,以经念孙思邈为我国医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庙会时间长达半月之久,前来游览凭吊的八方来客络绎不绝

史载其着作计三十余种,唯多亡佚现存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系我国着名医学着作其他如《摄养论》《太清丹经要诀》《枕中方》等数种,尚有部分佚文可见

除了本书在第七回相关描述外,关于孙思邈治病救人的故事还有很多

有一次,唐太宗患铂太医们束手无策于是,太宗传旨召孙思邈进宫孙思邈为唐太宗诊过脉,开了药方一剂下去,唐太宗的病不见起­色­,后来又服一剂,仍不见效当时唐太宗没有责怪他,让他先回家去

孙思邈心里很不痛快,行走了半天,他来到一座山下,向山民讨口水喝这户山民只有姐妹俩,以卖药材为生她们对这位远来的客人很热情,姐姐用黄­色­花为他冲了一碗金花茶,妹妹用白­色­花为他冲了一碗银花茶孙思邈每样茶喝一口,觉得味甘清淡,止渴清热,就说:“这两种花都可以入药”姐妹二人听罢,笑了起来姐姐解释说:“这两种药是同一种药,刚开时白­色­,盛开时变黄,它叫金银花莫说你,就是孙思邈也不认真假药呢,这次他在万岁爷面前丢尽了面子我们进城卖药,那些太监把我们的药全都拿走,只给一点点钱我们气不过,就用假药骗他们,为此连孙思邈也治不好万岁爷的病”孙思邈听罢,恍然大悟,当下 “亮明”了自己身份,拜两位山姑为师,跟她们学习采药制药,了解各种药­性­

后来,他采了些新鲜药回宫,一剂就把唐太宗的病治好了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忠告,要太监上市买卖公平,并封孙思邈为“药王”

后来,“药王”以金银花为“君”;甘草,生地,桔梗为“臣”,配制成“甘桔汤”方剂至今,凡中医师开“甘桔汤”,都会自然而然想起虚心好学的“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又是世界上导尿术的发明者据记载: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铂撒不出尿来孙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难受的样子,他想:“吃药来不及了如果想办法用根管子Сhā进尿道,尿或许会流出来”他看见邻居的孩子拿一根葱管在吹着玩儿,葱管尖尖的,又细又软,孙思邈决定用葱管来试一试,于是他挑选出一根适宜的葱管,在火上轻轻烧了烧,切去尖的一头,然后小心翼翼地Сhā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后来,孙思邈肩挎药包,翻山越岭到长安一带行医,进行途中,突然看到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见有些颜­色­鲜红的血液从棺材缝隙里滴出来,他看到这一情景,心中一动,赶忙追上去询问跟在棺材后面哭得很伤心的老妈妈老妈妈告诉他说,她的女儿因为生孩子难产,死有大半天了孙思邈听了这段话,又仔细察看了棺材缝里流出来的血水他断定这个产­妇­是由于难产窒息而假死他想:如果这个产­妇­真正死了,又经过半天多的时间,就不可能再流出鲜红的血液来,于是他判断产­妇­没有真死,忙叫开棺抢救老妈妈一听,半信半疑地让人把棺材盖打开了棺材打开,孙思邈连忙上前察看只见那­妇­女脸­色­蜡黄,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孙思邈仔细摸脉,发觉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就赶紧选好­茓­位,扎下一根金针,又把身边带的药拿出来,向附近人家要了点热开水,给产­妇­灌了下去,产­妇­完全苏醒过来了,并生下一个胖娃娃大家见孙思邈把行将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针救活了两条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赞颂他是“起死回生的神医”

孙思邈医术高明的声誉传遍都城长安,隋文帝请他出任“国子博士”,这是主管教育行政及给王侯公卿的子弟教书的官职,孙思邈不慕高官厚禄,假托有病谢绝,继续隐居埋名,钻研医学,为山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久住山区的人很容易得大脖子铂脖子前面长出一个大瘤子来孙思邈想:人们常说,吃心补心,吃肝补肝能不能用羊靥治疗大脖子病呢?他试治了几个病人,果然都治好了一天,一个患腿疼的病人来就诊,孙思邈便给他针灸他按照医书上的­茓­位,扎了几针,都未能止疼他想,难道除了古人发现的三百六十五个­茓­位之外,再没有别的­茓­位了吗?他仔细地认真地寻找新的­茓­位,一面用大拇指轻轻按掐,一面问病人按掐的部位是不是疼,病人一直摇头最后,当孙思邈的手指按掐住一点时,病人立即感到腿疼的症状减轻了好多孙思邈就在这一点扎了一针,病人的腿立刻不痛了这种随疼点而定的­茓­位,叫做“阿是­茓­”又名天应­茓­不定­茓­这是孙思邈对我国针灸学的一大贡献

据山西省洪洞县城南南安乐坂街的孙真人庙正殿的碑文记载:李世民在洪洞南坂一带与刘武周的骁将尉迟恭进行了一场决战战斗中李世民和好多将士负伤据说当时李世民伤势相当严重,但经孙思邈治疗,痊愈康复,得以继续北上消灭了刘武周的军队为了表彰孙思邈的功绩,唐太宗曾赐他爵位,唐高宗也封他为“谏议大夫”,他都未接受,继续在民间行医(此段故事在本书第十七回中会有提及)

孙思邈从七十一岁到整整一百岁 (681时,他又把后三十年所积累的验方编成第二部医书《千金翼方》为《备急千金要方》作了补充除这两部医学专著外,还著有《摄生论》 《纲论》等医书孙思邈于唐永淳元年(682病逝,相传葬于洪洞县淹底乡孙张村 他在医疗实践中,经过不断努力,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亲自采集药物分析药­性­,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在他七十全书共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门,方论五千三百余首,记载了八百多种药物,书之规模之大,在唐代以前的医书中是罕见的其书倡立脏病二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对­妇­儿科方面,也有许多独创孙思邈认为:胎儿初生,必须“先以棉裹指,拭儿口中及舌上青泥恶血”,对“落地不作声的假死儿”也提出了许多急救之法这部医书的问世,突破了长期以来,医必《黄帝内经》和药必《神农本草》的旧框框这部被后世誉为临床医学的百科全书,它的内容­精­要而丰富,包括了做一名医生必须具备的各种医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一千多年来,世人为了纪念他在祖国医学上的丰功伟绩,奉他为药王,在全国大部地区,都建有大大小小的药王庙,而山西洪洞南安乐坂之孙真人庙,无论规模之宏大,建筑之雄伟,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在全国众多的药王庙中,可谓首屈一指了

由于他从北周一直活到武则天时代,所以魏征写南北朝和隋朝的历史时,就把他叫去问,老孙,当时怎么回事儿?老孙就说,犹如亲睹,他都经历过这事儿,可不犹如亲睹唐朝人平均寿命29,他101,所以唐朝人都说他是神仙

孙思邈和五台山

本书第七回中描述:

那五台山在耀州之北,耀州因“州东十五里有鉴山,年丰则山中有光耀如鉴,州以是名”五台山高约百来丈,由五个山顶如平台小峰峦组成,高而无险五台各有专名,东曰瑞应台,南曰起云台,西曰升仙台,北曰显化台,中曰齐天台,五山对峙,顶如平台尉迟恭等人到了山下,见有一个小村庄,那村庄背靠青山,甚是清静,心想孙思邈也许便住在此处,便同众人一起进入村庄走不多久,尉迟恭见有一老者迎面而来,鹤颜童发,神­色­奕奕,便下得马来,向那老者施了一礼,问道:“老先生,请问孙思邈孙大夫在这儿么?”那老者点头微微一笑,说道:“孙大夫正是住在这里,几位敢情是来求医的?”又指着一条小路道:“沿着这条小路一直往前走,左拐有一茅屋,那便是了”那老者走了几步,回头又道:“你们找孙大夫可是找对人了”翟安听得这番对话,心道:“原来那神医名唤孙思邈艾古时有名医岐伯雷公扁鹊张仲景华佗,近代有陶弘景,不知此人与他们相比如何?”他自幼读书甚多,知道很多典故,一下子就报了六名神医出来

那孙思邈为耀州人,从小体弱多铂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等到十四五岁时,善谈老庄及百家之说,­性­好道家之学,兼通佛典孙思邈自幼遭受风冷,缺吃少穿,身瘦力弱,时锄铂为寻医看铂几乎花尽了家里的收入和田产因此他少时便立志学医,到二十多岁的时候,已有小成了

孙思邈和五台山关系颇深,他还真的在五台山隐居过,五台山后来因此改名为药王山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于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公元541年)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父母为耕织为业,养家糊口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