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建立新朝之后,没过几年国泰民安的日子就遇上了各种各样的起义、造反,不仅贵族反他,平民百姓对他也极度不满。但天下之所以大乱,究其起因,却跟“人心思汉”这四个字基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完全是王莽自己瞎折腾导致的。加上他的运气也不怎么好,又碰到了连年的天灾,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下子百姓真的没法儿活了。
不管什么时候,老百姓从来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最容易知足又最柔弱的群体,因为在所有阶层中他们的需求最低,也最单纯,那就是生存。一旦连这个最低需求都不能得到保障之时,再温顺的人也不得不为维护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而拼死一搏。
天凤五年(公元18年),青州和徐州两地发生了严重的饥荒。本来朝廷朝令夕改已经让普通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如今加上天灾,老百姓更是连饭都吃不上了。百姓们没有菜吃,可以只吃粮食;粮食不够,就吃树皮、草根;但是当草根、树皮也不够吃的时候,有些人便迫不得已只能吃人。然而,不同于吃鸡、鸭、牛、羊,人吃人的风险是很大的,你可以吃别人,别人同样可以吃你。于是,为了生存,大多老百姓不得不另寻出路。
这一年,琅邪郡人樊崇在莒县(今山东省莒县)聚集了一百多饥民揭竿而起。樊崇这人没读过书,但他长得高大、魁梧,颇有威望。为了生存,他振臂一呼就拉起百来人的队伍。他们转战泰山间,袭富豪,开粮仓,屡战屡胜,引得青、徐两州饥肠辘辘的灾民纷纷投靠,队伍很快由一百多人发展到上万人。
通常起义队伍人一多,为首的就要称王封官分等级了。可樊崇与其他人都不同,他的队伍里没有过多的官吏冗员,也没有无意义的繁文缛节,整个队伍里地位最高的樊崇自称为“三老”,然后是次一级的“从事”,接着就是众生平等的“卒史”。
这已经很难得,更难得的是,虽然樊崇手下大多是为了活命不得已造反的饥民,但军队纪律严明,他的队伍在地方上基本没有做过骚扰百姓的事情,因为樊崇约束手下使用的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约法两章——杀人的偿命,伤人的接受同等伤害的惩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这样的队伍在当时简直是另类的存在,其战斗力与腐化败坏的朝廷军队甚至不可同日而语,兵力不足的新朝地方军根本不是樊崇的对手。在连续击败地方官府的围剿,又整合了临近几支义军之后,樊崇的队伍发展到数万人。
樊崇是个老实人,他带领百姓造反的最初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能有口饭吃,能活下去。以这个目的为指导,义军其实最不愿意跟正规军面对面、硬碰硬地干,甚至只要保证他们有饭吃,义军可能就会放下武器,回家种地。但王莽既听不进个别大臣正确的进言,又不肯改变他的政策,终于促使农民起义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
等樊崇的军队达到数万人之多,这才引起朝廷的些许注意。地皇二年 (公元21年),王莽派将军景尚率军去平叛。
本来官员为了迎合王莽以为的天下太平的假象,对地方上的农民起义大多采取隐瞒的态度,不怎么敢上报,偶尔有瞒不住的,也尽量假装“问题不大”。当时朝廷官员私下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有一百个人造反的,就说有十个;有一千个人造反的,就说有一百个。依照这个规矩,樊崇已经发展到几万人的队伍大概被说成了千把人。地方上的瞒报让王莽错估了形势,他所派遣的将军景尚并非良将,带的军队人数也不足,结果造成了比之前地方瞒报造反人数更严重的危害——经此一役,打了很久小怪的樊崇连同他指挥的义军都升级了。
以前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侠客们虽然武艺高超,可以一当十,帮派也人多势众,但他们鲜有敢招惹正规军的,毕竟战场上的两军对垒和平日里百十人的械斗不可同日而语。在《天龙八部》里,即便是萧峰此等盖世英雄,到了战场上也不由得暗自心惊:“这般恶斗,我生平从未见过……
任你武功天下无敌,到了这千军万马之中,却也全无用处,最多也不过自保性命而已。”
一说这个有人就要反驳了:金庸先生虽然令人尊敬,但《天龙八部》毕竟是小说,小说里的事怎么做得了真?
于是在下便不得不摘录另一段文字以显示鄙人论点的正确性:
或问曰:“平时官府面前所用花枪、花刀、花棍、花叉之法,可以用于敌否?子所教,亦有是欤?”光曰:“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平日十分武艺,临时如用得五分出,亦可成功;用得八分,天下无敌;未有临阵用尽平日十分本事,而能从容活泼者也。”
这段文字说得很清楚,两军对垒靠的是勇气、胆量和行动的协同划一,任凭个人有如何精妙的闪转腾挪功夫,在战场上也是无法施展的,一旦用出来,只会扰乱队形,徒增麻烦而已。
这段文字我就不翻译了,大家自己体会。要说的是,这段文字取自《纪效新书》,作者乃是明朝一代名将戚继光,即文中所谓的“光”。
既然武林高手在战场上尚且如此,平民百姓就更加不济了。樊崇虽然勇敢,但他毕竟是农民出身。队伍里除了一个叫徐宣的曾经做过地方上的监狱官,勉强算得上粗通文墨,其他人跟樊崇一样,都是农民出身。这些人原本是不会打仗的,如果当时来一支大军,说不定樊崇和他的义军就一举被消灭了。可景尚带的只是一支人数并不算多的偏军,他本人又非严尤之类能征惯战的将领,能力不足以将数量明显多于自己的对手消灭。一仗仗打下来,只是让义军在战斗中学习战斗,并最终学会了战斗。起初,景尚的队伍还能和樊崇的有来有往,打个不分上下,发展到后来变成樊崇单方面碾压。到了地皇三年(公元22年)二月,樊崇彻底击败了景尚的队伍,景尚本人也被斩杀于阵前。
经过景尚“无私”的锻炼,樊崇和他的队伍终于完成了蜕变。樊崇成为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他的队伍成了一支真正有战斗力的队伍。这个时候回过神来的王莽再想处理掉樊崇,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可王莽是皇帝,他无法逃避,事情再不容易也得做。地皇三年四月,王莽决定派太师王匡、新上任的更始将军廉丹率军十余万去讨伐樊崇。
然而,王莽还是低估了樊崇。如果这十万人能早一年动手,樊崇他们大概是没有还手能力的,但此时樊崇和他的队伍已经今非昔比。他们在景尚身上打出了经验,打出了气势,更打出了信心,此后即便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也可以一战。
虽然有了战斗力,但樊崇仍有疑惑,那就是在战场上如何进行敌我识别。
樊崇手下的兄弟们本来是赤膊上阵的,很多人手里拿的都是前一天在田里劳作的锄头、镰刀,直到后来消灭了景尚,他们才用上正规的装备。这下队伍的战斗力是提升了,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那就是现在两方人马的装备样式与颜色都一样,一旦打起来,怎么判断谁是哪一方的?
我们知道,在冷兵器时代,两军交战大多都是贴身肉搏,在战场上拼的是勇气和反应,可真到杀得兴起的时候,两膀子抡圆便顾不得许多了,遇到亲兄弟说不准还得拼上几个来回。现在双方的装备一样,打到自己人怎么办?
樊崇虽然是个庄稼汉,但他懂得从实践中学习:与人格斗的第一条铁律就是要睁着眼睛,时刻盯住对手。那种内劲外发、罡气护体、听声辨位的功夫只存在于想象之中,阵前临敌如果闭上眼睛,下一刻你知道是你砍别人,还是别人砍你?
好,既然如此,就让手下人把自己的眉毛都涂成赤红色,颜色醒目而刺眼,鏖战的时候便不用担心发生敌我不分的情况。
因此,樊崇的队伍得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头——“赤眉军”。
相比于樊崇的机智,他这次的对手王匡和廉丹就太一般了。他们的队伍不仅行动拖沓,而且除了人数比景尚的多,其他方面并不见得比景尚有优势。也不知是王莽没给够军饷,还是廉丹的脾气就是如此,他的队伍纪律极差,可谓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廉丹是一个战略大师,他从战略的高度出发,认为“欲消灭反贼,必先消灭反贼滋生之土壤”——于是他一路坚壁清野,认为这样即便日后战斗不能获胜,反贼也将难以生存,他廉丹终将立于不败之地。
但不管原因是什么,结果都是一样的。王匡和廉丹带领队伍一路上烧杀抢掠,还没打仗就引得百姓怨声载道。大军所过之处,老百姓纷纷传唱:“宁愿遇上赤眉,也不要遇上太师(王匡)!遇到太师还能勉强活命,碰见更始(廉丹)的话就死定了。”由此可见,与纪律严明的义军相比,王匡和廉丹反倒像是祸害天下的反贼。
王匡和廉丹的行为同样激怒了王莽,但不是因为他们的军队纪律败坏,而是王莽觉得他们浪费了太多时间,害得他耗费了许多钱粮,于是召使者拿着一封斥责廉丹的诏书,日夜兼程送到军中。廉丹打开一看,里面有几句是这样写的:“仓廪尽矣,府库空矣,可以怒矣,可以战矣!将军受国重任,不捐身于中野,无以报恩塞责!”翻译成大白话,意思大概就是“(眼下)仓库见底了,府库也空了,(将军)可以生气了吧,可以战斗了吧!将军接受朝廷的重任,不战死沙场便无以报效国家”。
王莽这人善于情感表达和肢体语言,历来不以文笔见长,却在此处以排比句式连用四个“矣”字,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愤慨,还能让读者感同身受,而丝毫不觉得重复啰唆,实在是悲愤心痛之下难能可贵的超常发挥。
我不知道各位读到这句话是怎么想的,反正第一次读到它时,让我对王莽这个人有了新的认识。这个口口声声称自己是“周公转世,黄帝再生”的人,或许从始至终根本没把天下苍生和黎民百姓真正放在眼里,更别提放在心上了。如果除去所有的虚伪包装,王莽内心真正在意的有且只有他自己而已。所以,当读到这份诏书时,我读出一种莫名的喜感,因为此时我脑子里就蹦出一个字:抠!
但廉丹显然不敢这么评价,而且诏书上的意思很明确——你们费了这么多钱粮,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胜,要么死!
既然话都已说到这份儿上,廉丹和王匡只好进军,再不能拖沓了。就这样,这支很像反贼的正规军过足了烧杀抢掠的瘾,在出发将近半年之后终于要和等待已久的很像正规军的反贼相遇了。
大概在这一年(更始三年)的十月,廉丹和王匡在无盐(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南)遇到了第一支敢于和他们对抗的队伍。王匡仗着自己人多,指挥军队一顿猛冲猛打,很快就消灭了这支义军,斩杀了首领索卢恢及其手下一万多人。
打赢了一仗,王匡飘飘然起来,以为樊崇等人终究是一群乌合之众,依他所见,不过尔尔!王匡一面向朝廷上表邀功,一面准备趁胜出击,进攻盘踞在梁郡的一支赤眉军。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