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后泛指宗教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泛指社会上各种行业各色人物
“三教”的说法起自三国时代,指的是儒教释教道教三种教派河南嵩阳书院里有一尊三神像,在一个头上雕出了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的面孔
儒教,孔子所创,并非宗教,而汉儒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把儒家学说渲染的像宗教一样,就被人们看做宗教了,自汉朝至“五四运动”前,一直在中国文化界及思想界占重要地位孟子董仲舒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释(佛)教,指东汉时传入我国的佛教,以其为印度释迦牟尼所创而简称为释
道教,以先秦老子“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流派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被称为“道德家”,老子哲学思想,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汉代道教尊奉老子为道教的始祖,东汉时创立的一种宗教,讲究炼丹修道,寻求长生不老之法
“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指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术流派后来,人们把宗教学术中的各种流派统称之为"三教九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时人们又把它作为贬义词,泛指那些在江湖上从事各种行当的人
阴阳家:战国时提倡阴阳五行之说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齐国的邹衍
法家:战国时主张法治的重要学派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代表人物是战国时的商鞅申不害,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名家:是战国时的学派,一名“辩者”,是古代的逻辑学代表人物公孙龙
墨家:是战国时的学派,提倡“非攻(反对非正义的战
道教祖师老子
争)”“节用”“节葬”等创始人是墨翟
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策士中有“合纵派”和“连横派”代表人物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他们的特点是“兼儒墨,和名法”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上述为“三教九流”的原义
三教指儒教佛教和道教九流分三等
上九流是:一佛祖,二仙,三圣贤,四官,五公卿,六相,七僧,八道,九庄田
中九流是:一评书,二医,三卜筮(算命),四棋(棋师),五丹青(画匠),六仕(兵卒),七横(说客),八义(侠客),九打渔
“百家”按照“百家姓”的“姓”以“子”为称呼为代表的思想家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船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春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兵家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穣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环不息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在于精神上的超脱,不界限于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以下是道家的观念∶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终消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以下是墨家的观念
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于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观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必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指的是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本
“纵”指“合纵”,“横”指“连横”
所谓“合纵”,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谓“连横”,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所谓“纵横家”,指鼓吹“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
称苏秦和张仪为最著名的纵横家,没有苏张,就不存在合纵与连横,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纵横学和纵横家后来的主父偃也是纵横家的代表,纵横家的着苏秦的《苏子》,张仪的《张子》等大部分在汉朝前亡佚现在仅存的鬼谷子是纵横家唯一的议论著作
阴阳家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显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
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
在政治伦理上,阴阳家认为“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赞成儒家仁义学说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农家者流,出于农稷之官其言多重播百谷,劝农桑,以足衣食故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连孔子亦曰:“所重民食”故可见此为其所长
农家主张与民同耕,进而论及君民并耕,此可说是一个很大的自由平等之观念,故不免引起重视“正名”的儒者之反对,认为这是弃君臣之义,徇耕稼之利,而乱上下之序
因农家书多为农圃之技,而非学理,故能免于秦始皇之《焚书令》但其最高之理想为与民同耕,虽为一平等阶级口号,但亦不容于儒者,是故其着多亡佚
外篇
相传,上古时期尧都平阳,平息协和各部落方国以后,围棋照片集锦(19张农耕生产和人民生活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却让尧帝很忧虑,散宜氏所生子丹朱虽长大成人,十几岁了却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聚朋嚣讼斗狠,经承惹祸端大禹治平洪水不久,丹朱坐上木船让人推着在汾河西岸的湖泊里荡来荡去,高兴地连饭也顾不上吃了,家也不回了,母亲的话也不听了散宜氏对帝尧说:“尧艾你只顾忙于处理百姓大事,儿子丹朱越来越不像话了,你也不管管,以后怎么能替你干大事呀”尧帝沉默良久,心想:要使丹朱归善,必先稳其性,娱其心,教他学会几样本领才行便对散宜氏说:“你让人把丹朱找回来,再让他带上弓箭到平山顶上去等我”
这时丹朱正在汾河滩和一群人戏水,忽见父亲的几个卫士,不容分说,强拉扯着他上了平山,把弓箭塞到他手里,对他说:“你父帝和母亲叫你来山上打猎,你可得给父母装人啊”丹朱心想:射箭的本领我又没学会,咋打猎呢?丹朱看山上荆棘满坡,望天空白云朵朵,哪有什么兔子飞鸟呢?这明明是父亲母亲难为自己“哼,打猎我就是不学,看父母能把我怎么样”卫士们好说歹劝,丹朱就是坐着动也不动一伙人正吵嚷着,尧帝从山下被侍从搀扶着上来了,衣服也被刮破了看到父帝气喘吁吁的样子,丹朱心里不免有些心软,只好向父帝作揖拜跪,唱个喏:“父帝这把年纪要爬这么高的山,让儿上山打猎,不知从何说起?”尧帝擦了把汗,坐到一块石上,问:“不孝子艾你也不小了,十七八岁了,还不走正道,猎也不会打,等着将来饿死吗?你看山下这么广阔的土地,这么好的山河,你就不替父帝操一点心,把土地山河百姓治理好吗?”丹朱账折晴,说:“兔子跑得快,鸟儿飞得高,这山上无兔子,天上无飞鸟,叫我打啥哩天下百姓都听你的话,土地山河也治理好了,哪用儿子再替父帝操心呀”尧帝一听丹朱说出如此不思上进无心治业的话,叹了一口气说:“你不愿学打猎,就学行兵征战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学会了,用处也大着哩”丹朱听父帝不叫他打猎,改学下石子棋,心里稍有转意,“下石子棋还不容易吗?坐下一会儿就学会了”丹朱扔掉了箭,要父亲立即教他尧帝说:“哪有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东西,你只要肯学就行”说着拾起箭来,蹲下身,用箭头在一块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画了纵横十几道方格子,让卫士们捡来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给丹朱一半,手把着手地将自己在率领部落征战过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进后退的作战谋略传授讲解给丹朱丹朱此时倒也听得进去,显得有了耐心直至太阳要落山的时候,帝尧教子下棋还是那样的尽心尽力在卫士们的催促下,父子们才下了平山,在乎水泉里洗了把脸,回到平阳都城
围棋
此后一段时日,丹朱学棋很专心,也不到外边游逛,散宜氏心里踏实些尧帝对散宜氏说:“石子棋包含着很深的治理百姓军队山河的道理,丹朱如果真的回心转意,明白了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谁料,丹朱棋还没学深学透,却听信先前那帮人的坏话,觉得下棋太束缚人,一点自由也没有,还得费脑子,犯以前的老毛铂终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诡计夺取父帝的位置,散宜氏痛心不已,大病一超怏怏而终帝尧也十分伤心,把丹朱迁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还把帝位禅让给经过他三年严格考察认为不但有德且有智有才的虞舜虞舜也学尧帝的样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后的陶器上便产生围棋方格的图形,史书便有“尧造围棋,以教丹朱”的记载今龙祠乡晋掌村西山便有棋盘岭围棋石刻图形遗迹
围棋是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体现了汉民族对智慧的追求,古人常以“琴棋书画”论及一个人的才华和修养,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
古代的围棋
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的围棋,是我国古人所喜爱的娱乐竞技活动,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棋戏由于它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着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并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
围棋,在我国古代称为弈,在整个古代棋类中可以说是棋之鼻祖,相传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世本》所言,围棋为尧所造晋张华在《博物志》中亦说:“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舜是传说人物,造围棋之说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围棋起源之早围棋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元前559年,卫国的国君献公被卫国大夫宁殖等人驱逐出国后来,宁殖的儿子又答应把卫献公迎回来文子批评道:“宁氏要有灾祸了,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用“举棋不定”这类围棋中的术语来比喻政治上的优柔寡断,说明围棋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已经成为人们习见的事物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有关围棋的活动鲜有记载《西京杂记》卷三曾有西汉初年“杜陵杜夫子善弈棋,为天下第一人”
关于围棋的诗
的记述,但这类记载亦是寥如星辰,表明当时围棋的发展仍比较缓慢到东汉初年,社会上还是“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状况直至东汉中晚期,围棋活动才又渐盛行年,考古工作者于河北望都一号东汉墓中发现了一件石质围棋盘,此棋局呈正方形,盘下有四足,局面纵横各17道,为汉魏时期围棋盘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与汉魏间几百年频繁的战争相联系,围棋之战也成为培养军人才能的重要工具东汉的马融在《围棋赋》中就将围棋视为小战超把下围棋当作用兵作战,“三尺之局兮,为战斗郴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当时许多著名军事家,像三国时的曹操孙策陆逊等都是疆场和棋枰这样大小两个战场上的佼佼者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除了以诗赋名著于世外,同时又是一个围棋专家据说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对围棋之盘式着法等了然于胸,能将观过的“局坏”之棋,重新摆出而不错一子我国围棋之制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重要变化,主要是在于局道的增多魏晋前后,是第一次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魏邯郸淳的《艺经》上说,魏晋及其以前的“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这与前面所介绍的河北望都发现的东汉围棋局的局制完全相同但是,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棋经》却载明当时的围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表明这时已流行19道的围棋了这与现在的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当时的围棋已初步具备现行围棋定制
由于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导致文人学士以尚清谈为荣,因而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上层统治者也无不雅好弈棋,他们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当时的棋艺分为九品,《南史·柳恽传》载:“梁武帝好弈,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见棋类活动之普遍现在日本围棋分为“九段”即源于此上述这些变化,极大地促进了围棋游艺技术的提高,为后来围棋游艺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向国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由19道棋盘代替了过去的17道棋盘,从此19道棋盘成为主流而随着隋帝国对外的政策,高句丽新罗百济把围棋带到了朝鲜半岛,遣隋使把围棋带到了日本国
唐宋时期,可以视为围棋游艺在历史上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变化时期由于帝王们的喜爱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围棋得到长足的发展,对弈之风遍及全国这时的围棋,已不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而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艺娱乐项目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第187号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图》绢画,就是当时贵族妇女对弈围棋情形的形象描绘当时的棋局已以19道作为主要形制,围棋子已由过去的方形改为圆形年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瓷质围棋盘,唐代赠送日本孝武天皇现藏日本正仓院的象牙镶钳木质围棋盘,皆为纵横各19道中国体育博物馆藏唐代黑白圆形围棋子,淮安宋代杨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圆形棋子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围棋的变化和发展唐代“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所谓棋待诏,就是唐翰林院中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当时,供奉内廷的棋待诏,都是从众多的棋手中经严格考核后入选的他们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艺,故有“国手”之称唐代著名的棋待诏,有唐玄宗时的王积薪唐德宗时的王叔文唐宣宗时的顾师言及唐信宗时的滑能等由于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扩大了围棋的影响,也提高了棋手的社会地位这种制度从唐初至南宋延续了500余年,对中国围棋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唐代始,昌盛的围棋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渐越出国门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团将围棋带回,围棋很快在日本流传不但涌现了许多围棋名手,而且对棋子棋局的制作也非常考究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来唐入贡的日本国王子所带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则是用集真岛上手谈池中的“玉子”做成的除了日本,朝鲜半岛上的百济高丽新罗也同中国有来往,特别是新罗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围棋的交流更是常见之事《新唐书·东夷传》中就记述了唐代围棋高手杨季鹰与新罗的棋手对弈的情形,说明当时新罗的围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明清两代,棋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现之一,就是流派纷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三个著名的围棋流派:一是以鲍一中(永嘉人)为冠,李冲周源徐膝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为冠,汪曙方子谦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颜伦李釜(北京人)为冠的京师派这三派风格各异,布局攻守侧重不同,但皆为当时名手在他们的带动下,长期为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中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们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活动,使得围棋游艺更进一步得到了普及随着围棋游艺活动的兴盛,一些民间棋艺家编撰的围棋谱也大量涌现,如《适情录》《石室仙机》《三才图会棋谱》《仙机武库》及《弈史》《弈问》等20余种明版本围棋谱,都是现存的颇有价值的著述,从中可以窥见当时围棋技艺及理论高度发展的情况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与提倡,也使围棋游艺活动在清代得到了高度发展,名手辈出,棋苑空前繁盛清初,已有一批名手,以过柏龄盛大有吴瑞澄诸为最尤其是过柏龄所著《四子谱》二卷,变化明代旧谱之着法,详加推阐以尽其意,成为杰作清康熙末到嘉庆初,弈学更盛,棋坛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家其中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称为“四大家”四人中,梁魏今之棋风奇巧多变,使其后的施襄夏和范西屏受益良多施范二人皆浙江海宁人,并同于少年成名,人称“海昌二妙”据说在施襄夏30岁范西屏31岁时,二人对弈于当湖,经过10局交战,胜负相当“当湖十局”下得惊心动魄,成为流传千古的精妙之作
到了近代,围棋在日本蓬勃发展,中国的围棋逐渐被日本赶超,清朝后期,中国棋手和日本棋手之间已经有一定的差距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元帅也是一个围棋爱好者,大力发展中国的围棋事业,新一代的围棋国手在新中国成长起来代表人物有陈祖德聂卫平马晓春常昊等年代中后期,聂卫平在中日擂台赛中创造了八场不败的记录,取得了前三届中日擂台赛的胜利,也在神州大地掀起了新的围棋学习的热潮
现在,围棋主要呈现中韩日三国鼎立的局面日本由于固步自封,在世界大赛中战绩不佳,因此现在多呈现中韩对抗的局面
编辑本段围棋规则
现代规则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